大家好,欢迎收看
新华每日播报
镜观中国·国内新闻照片一周精选
年4月16日至22日
雪中迁徙
4月20日,一群藏羚羊向卓乃湖方向行进。
“高原精灵”藏羚羊的迁徙,被称为全球最为壮观的三种有蹄类动物大迁徙之一。每年4月底,藏羚羊逐步汇聚在可可西里五道梁地区,往“大产房”卓乃湖迁徙产仔。新华社记者费茂华摄
春季转场
4月17日,新疆福海县牧民在转场途中查看羊羔的身体状况。四月中旬,新疆阿勒泰地区福海县的牧民迎来一年一度的春季转场。余户牧民赶着45万多头(只)牲畜向春秋牧场进发。新华社记者马锴摄
湖杭铁路首个转体连续梁成功转体
这是湖杭铁路大圩里特大桥上跨杭临城际铁路、杭瑞高速、G国道连续梁转体施工前后对比的拼版照片(4月21日摄,无人机照片)。
4月21日凌晨,由中铁四局承建的湖杭铁路大圩里特大桥上跨杭临城际铁路、杭瑞高速、G国道连续梁逆时针转动82度,安全跨越既有线,实现精准对接到位,这是湖杭铁路首个成功转体的连续梁。
湖杭铁路设计速度公里/小时,是“轨道上的长三角”重要节点工程,年杭州亚运会重点配套工程。新华社记者黄宗治摄
小憩
4月20日,斑海豹在辽宁盘锦三道沟海域的滩涂上小憩。连日来,大批斑海豹在辽宁省盘锦市辽河入海口三道沟海域滩涂上栖息。斑海豹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每年12月,斑海豹会来到位于辽东湾北端的辽河入海口产崽过冬,5月中旬前后,斑海豹会离开这里,踏上返回西北太平洋的漫漫征程。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粤港澳大湾区最高速地铁首通段全线长轨贯通
4月20日,中铁十一局轨道焊机在焊接广州地铁18号线首通段最后一个钢轨接头。当日,随着中铁十一局集团三公司施工人员操作轨道焊机将位于龙潭至磨碟沙区间隧道内的最后一个钢轨接头焊接完成,全长58.3公里的广州地铁18号线首通段(万顷沙至冼村)全线长轨贯通。广州地铁18号线连接广州市中心城区与南沙自贸区,是粤港澳大湾区首条公里时速的地铁线路。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守护可可西里
4月20日,袁广明在可可西里藏羚羊救助站与被救助的藏羚羊在一起。
今年36岁的袁广明是可可西里森林公安局的一名辅警,工作十年来,一直坚守在保护藏羚羊的第一线。
可可西里是中国最大的无人区,袁广明和其他40多名巡山队员,肩负着这片面积达4.5万平方公里无人区的巡护任务。长年累月,这群高原汉子风餐露宿在平均海拔超过米的高寒地带,打击盗猎、盗采,救助野生动物。新华社记者费茂华摄
梯田之韵
4月21日拍摄的贵州省从江县加榜梯田风光(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罗京来摄)
三峡北线船闸完成检修恢复通航
4月20日,船舶有序通过三峡五级船闸(无人机照片)。当日,三峡北线船闸年计划性停航检修圆满完成。此次检修于3月16日启动,历时35天,按时恢复通航。新华社发(黄善军摄)
“慢火车”上的求学路
4月15日,在次列车上,几名学生在学习间隙欣赏远处的景色。
在成昆铁路上,如今依然开通着平均时速不到40公里的/次列车,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普雄开往攀枝花南,全程公里共行驶11小时4分钟,沿途停靠26个站。票价最高25.5元,最低2元,已经30多年没有变过。
/次列车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慢火车”,陪伴着四川大凉山地区几代人的成长,是百姓外出的“公交列车”,也是孩子们求学的“校车”。新华社记者胥冰洁摄
谷雨农忙
4月20日,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木岗镇农民在田地里劳作(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陶亮摄
技能大赛
4月22日,参赛选手在车身修理——板件更换项目比赛中。当日,年贵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选拔赛在贵州交通技师学院开赛。本次比赛设有汽车机电维修、车身修理(钣金)、汽车营销和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等项目,来自贵州省内54所院校的名选手参加了比赛。新华社记者陶亮摄
“绿电”
4月16日拍摄的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光伏产业园内的一处塔式光热发电项目(无人机照片)。记者从国家电网青海省电力公司获悉,青海-河南±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已累计向华中等地区输送“绿电”亿千瓦时。青豫直流工程起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止于河南省驻马店市,途经青海、甘肃、陕西、河南4省,线路全长千米,总投资亿元,于年12月30日全面建成投运。新华社记者张宏祥摄
三江源“野生动物”王国
4月20日,藏羚羊在三江源可可西里地区活动。地处青海省南部的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新华社记者吴刚摄
云海仙境
4月22日,华山出现壮丽的云海(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陶明摄
中式步操
4月14日,在香港警察学院,香港警察仪仗队在进行中式步操训练。新华社记者李钢摄
“洞”见四万年
4月16日,工作人员在贵州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内考察。
一个喀斯特地貌的溶洞里,隐藏着黔中地区“时间最为久远的遗址”。由于发现了距今4万年延续至年前的数万年人类活动遗址,贵州贵安新区招果洞遗址最近被评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
山清水秀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樟江风景名胜区的小七孔景区春景(4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陶亮摄
跨越70年的赤子情怀
牛家山(中)、牛新远(左)和牛瑞清在家中合影(2月26日摄)。
从20世纪50年代铺设第一条铁轨至今,新疆铁路不断在戈壁沙漠、冰山达坂、风区风库、盐碱沼泽之间延伸,铁路工人的红色接力棒也在一代代人手中交接。牛家山、牛新远、牛瑞清是祖孙三代,作为铁路工作者,他们历经了新疆铁路的建设、改革及腾飞。新华社记者赵戈摄
大发渠特大桥
4月21日拍摄的贵州省仁遵高速公路大发渠特大桥施工现场。大发渠特大桥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和汇川区境内,大桥全长米、主跨米、桥宽33米,是仁遵高速公路的控制性工程之一。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
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全面启动
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展示的室温自动探针台(4月21日摄)。
4月22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在广东省东莞市全面启动,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同步启动,成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力量。新华社记者邓华摄
回眸
4月16日,一头被放流的西太平洋斑海豹跃入海中。当日,辽宁大连举办西太平洋斑海豹野外放流活动。本次活动中放流的8只西太平洋斑海豹,其中3只为之前救助的野生西太平洋斑海豹,5只为人工繁育经野化训练达到放流标准的西太平洋斑海豹。工作人员为它们佩戴了追踪设备,实时监测放流后的生活情况。新华社记者潘昱龙摄
山区“电骡子”点亮“湖南屋脊”
4月14日,壶瓶山供电所的工人们行走在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壶瓶山镇一处峡谷之上的吊桥上(无人机照片)。
年,为了保障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壶瓶山区的用电秩序,国家电网接管壶瓶山原小水电自供区,成立了壶瓶山供电所。壶瓶山被称为“湖南屋脊”,山高路险,地广人稀。当时,许多村庄只能步行到达,供电所的工人们通过肩挑手扛、拉索道等方式运送电杆、导线等,帮助壶瓶山区的居民从“村村通电”跨越到了“户户通电”,越来越多深山群众过上了稳定用电的日子。
除了保障用电,壶瓶山供电所还提供了许多职责范围之外的公共服务。看到当地的老百姓翻山越岭、步行一整天只为到集镇上买包盐,工人们开始义务帮助他们捎带生活用品上山。因此,村民们以过去最为信赖的运输工具骡子为他们命名,亲切地称呼他们为“电骡子”。新华社记者薛宇舸摄
策划:刘洁
监制:王建华鱼澜
本期主编:李梦娇李京
图片编辑:任正来徐钦郭昱
设计:穆问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