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海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周海洋资讯热点回顾802808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5888056.html

湛江湾实验室

(8.02-8.08)

一周

海洋

热点

资讯

十六

整理:利海萍审核:颜云榕

资讯快览

?海洋装备?

?深海爬游混合型无人潜水器“麒麟”号横空出世

?七〇四所国产化DP系统获得CCS型式认可

?全球首艘柴油和电池电力系统的混合动力表面效应船入级法国船级社

?全球首艘LNG混合动力破冰极地探险邮船交付使用

?中国首座跨海高速铁路桥梁实现主桥合龙

?海洋能源?

?中国首个自营深水油田群全面投产高峰年产量超万方

?山东省第一个海上风电项目海缆敷设工作启动

?海洋碳汇经济价值核算标准公开征求意见

?海洋碳汇与生态保护修复学术研讨会召开

?国内首个省级碳中和行动方案发布--《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

?广东省长马兴瑞赴阳江调研海上风电产业并召开现场建设推进会

?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东师范大学)发布高精度全球海上风电空间数据库

?海洋生物?

?北部湾海洋经济与海洋渔业发展论坛在防城港召开

?自然资源部修订并印发《赤潮灾害应急预案》

?我国首创牡蛎采收平台,采收率提高到99%

?国家认定海洋水产新品种80%来自青岛

?农业农村部:加强海洋哺乳动物保护管理工作

?海洋经济及其他?

?自然资源部:健全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摸清中国海洋生态家底

?国内首颗商业星载GNSS-R海洋反射探测载荷成功下传DDM数据

?中国大洋66航次科考启动!“深海一号”船执行首个大洋综合调查航次

详细报道

海洋装备资讯

深海爬游混合型无人潜水器“麒麟”号横空出世

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七一九所承担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

“深海爬游混合型无人潜水器研制”项目近日通过综合绩效评价。

该潜水器可满足深海复杂海底环境近距离精确稳定观测、辅助作业等需求,将为海洋资源勘探、海底环境监测、应急搜救以及信息搜集及处置提供新的装备手段,具有重要的科研和应用价值。

深海无人潜水器如何兼顾速度和精度?

深海爬游混合型无人潜水器就是是一种既可在深海巡游,又可在海底爬行的新概念深海工作平台。

它兼具无人自主航行器(AUV)高效、大范围的机动能力以及遥控航行器(ROV)的精确移动定位能力,具有稳定性高、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

该潜水器要如何操纵?

“麒麟”号以高性能电池为驱动动力,七一九所为其开发了水下多足爬行与稳定巡游控制软件,能实现智能自主行动,也可对其进行遥控控制。

在搭乘上海打捞局“深潜”号于南海进行演示验证试验时,“麒麟”号共完成了一次米级,两次米级三个潜次的试验。

在千米级潜次试验中,潜水器:

#由水面释放自由下潜;

#稳定着底深度米;

#在海底完成直行、转弯、侧移等动作;

#对海底模拟目标及其附近的地形、地貌、底质等情况进行了抵近观察和水体取样;

#离底上浮,完成定向巡游和巡游转向功能测试;

#顺利回收。

试验过程中,潜水器通过自身携带的摄像和声纳设备获取了潜浮、爬行、游动全过程的高清影像和海底目标物探测数据。

该项目历时5年,从概念方案、原理样机、中间试验样机到最终的海试工程样机,历经多轮迭代开发和设计优化,经过多重试验验证和技术攻关。在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对项目进行综合绩效评价过程中,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严新平为组长的专家组认为,项目按照任务书要求,完成了爬游总体集成优化、抗扰流稳定控制等研究内容,成功研制了爬游混合型无人潜水器工程样机,开发了水下多足爬行与稳定巡游控制软件,并顺利通过了海试验证。专家组还肯定了项目研制的创新性。

(来源:中国船舶)

七〇四所国产化DP系统获得CCS型式认可

8月5日,中国船舶集团七〇四所动力定位控制系统(简称DP系统)获中国船级社授予的国产化型式认可证书,成为国内第一家满足中国船级社年最新钢规要求的动力定位控制设备及系统供应商。

DP系统是一种多学科高度融合的技术密集型复杂系统,它采集全船关键数据,通过控制船舶各推进器,使船舶依照操作者的指令循迹、保持位置或艏向,广泛应用于平台支持船、远洋科考船、海洋钻井船、布缆船、救援船、拖船等特种领域。

为实现国产自主,并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先机,年初,七〇四所正式开展国产化DP系统CCS型式认可工作。

为满足CCS最新规范要求,型式认可工作从设计认可、现场审查、型式试验到质量审核,每一个阶段都面临全新的挑战,尤其是CCS最新规范对软件的审查要求。

作为一种主体功能由软件实现的系统,DP系统的软件开发、测试、风险评估、确认等,都必须严格符合IACS(UR)E22及IEC两大标准,满足CCS钢规Ⅱ类计算机系统的要求。项目组通过对DNV、LR、BV船级社最新规范及国外同类产品技术大量深入研究,最终圆满通过审查。

本次型式认可证书的取得,标志着七〇四所在动力定位自主可控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同时,该国产化DP系统,也将应用于中国第一艘吨级智能型无人母船,届时系统的功性能也将获得充分验证。

(来源:国际船舶网)

全球首艘柴油和电池电力系统的混合动力表面效应船入级法国船级社

据悉,“CWindPioneer”号是全球首艘柴油和电池电力系统的混合动力表面效应船(SES),旨在满足海上风电行业的需求。“CWindPioneer”号通过柴油和电池电力混合动力系统实现了这一目标,使该船在港口或在风场待命时能够完全依靠电池电力运行,从而减少了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

据悉,这艘载客24人的船配备了一个气垫,采用双船体和创新的柴电传动系统,并且船上还有大量的电池存储。

“CWindPioneer”号的运营航速可超过43节,即使在海浪高达2米的极端天气条件下也能安全和舒适的传送人员,从而具有更大的运营窗口。

船上的气垫运动控制系统具有明显的优势,可提供更平稳、更舒适的乘船条件,同时增加海上作业天数。“CWindPioneer”号目前正在服务荷兰的Borssele一期和二期海上风电场。

据称,这艘船的燃料效率比传统的24节航速人员运送船(CTV)高20%以上,这还没有考虑混合动力系统在纯电池供电或低速航行时产生的节约。

电力混合动力技术虽然减少了发动机磨损、噪音和振动水平,但其实施却具有很高的复杂性,需要谨慎管理。法国船级社的“电力混合动力”符号解决了这些系统的复杂性问题,定义了对存储、配电、控制和仪器仪表的要求,以及必须执行的测试,尤其是在涉及电力管理和关键安全考虑因素,比如散热。

法国船级社从该船的早期设计阶段就参与了项目,与挪威船舶设计公司ESNA以及GlobalMarine集团的工程部门和Wight船厂密切合作,提供了技术和合规方面的专业知识。

为了确保“CWindPioneer”号能以安全的方式充分利用电力混合动力技术,法国船级社已经指定了ElectricHybrid(PM,ZE)符号,为安全实施该技术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框架,同时也实现了客户在港口或者在海上风电场待命时的零排放模式目标,以及在加强模式下提高航速性能,以减少岸基和海上风场之间进行传送的作业时间。

(来源:国际船舶网)

全球首艘LNG混合动力破冰极地探险邮船交付使用

8月3日,意大利船企Fincantieri旗下的挪威子公司VARD宣布交付为法国庞洛邮轮(Ponant)建造的LNG动力极地探险邮船“LeCommandantCharcot”号。

VARD表示,这是“有史以来第一艘使用LNG混合动力、具备破冰技术的极地探险邮船”。该船长米,宽28米,总吨位约00吨,开放水域航速15节,可以容纳名乘客和名船员,取得PC2极地规则认证,可在适度的多年冰条件下全年运行。

“LeCommandantCharcot”号将用于为期两周到一个月的极地探险。该船由庞洛邮轮与StirlingDesign、AkerArctic以及VARD共同开发,采用LNG和电力混合动力推进,船上安装了两个LNG储罐,总容量0立方米,能够在使用LNG燃料的情况下完成整条航线巡航。此外,该船还采用了最新的环保技术,包括%的船上废物分类和处理。

交付后,该船将在世界上最偏远的地区航行,包括北极点、东北格陵兰国家公园、斯瓦尔巴群岛环游以及南极别林斯高晋海、威德尔海、拉森冰架等等。船上配备研究设施,为科学界提供一个观察、研究和分析的平台,以探索极端极地地区的水、空气、冰和生物多样性。

(来源:国际船舶网)

中国首座跨海高速铁路桥梁实现主桥合龙

 此间中交二航局6日发布消息称,该局承建国内首座跨海高铁桥——福(州)厦(门)高铁泉州湾跨海大桥当天成功实现主桥合龙,中国高铁由此迈入跨海时代。


  新建福厦高铁项目位于福建省沿海地区,北起福州市,南至厦门市和漳州市,正线全长.42公里,设计时速公里,是中国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跨海高速铁路线路。

其中,中交二航局承建第6标段为全线施工难度最大的标段,路线起于泉州市台商投资区,跨越泉州湾进入晋江市,全长27.公里,包含全线重点控制性工程——泉州湾跨海大桥,其海上桥梁长8.96公里,跨越泉州湾的主桥长米、主跨米,为双塔双索面钢混结合梁半漂浮体系斜拉桥,既是国内首座跨海高速铁路桥,也是世界首座行车速度超过公里/小时的大跨度跨海斜拉桥。


  泉州湾跨海大桥主梁采用钢箱梁形式,分为13种类型、77个节段,其中最重的梁段重达.18吨。中交二航局福厦铁路项目总工翁方文介绍,当天安装完成的最后合龙段钢箱梁,单节梁段长10米、宽21米、高4.25米、重逾吨,考虑到合龙段长度及环境温度对合龙现场操作的影响,为便于灵活掌握合龙时间,中跨合龙采用了北侧吊装、南侧顶推的“主动”合龙方式,达到了毫米级精度控制。

面对桥区风大、水深、浪大、潮差大、高盐分、高湿度等海洋环境条件,以及海峡西岸地震高烈度区工程系列挑战,福厦高铁设计单位中国铁建铁四院与中交二航局等施工单位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攻克了强风环境下长大跨海大桥通行高铁列车、高盐高湿腐蚀环境下高铁跨海大桥长效防腐耐久、地震高烈度区长联高墩跨海大桥的抗震、海上长联大跨桥梁适应无砟轨道铺设等技术难题,实现了铁路钢混结合梁斜拉桥、无支座整体式刚构桥、耐海洋大气腐蚀钢结构等三大技术体系的重大创新和突破。


  为实现桥梁形态与海湾环境的协调,将大桥打造成泉州湾地标性桥梁,铁四院联合美术院校开展了景观专题设计。大桥桥塔融入海洋元素,采用了贝壳形曲线桥塔,兼顾结构合理和建筑美学,再现“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历史辉煌。福厦高铁泉州湾大桥旁,是年通车的泉州环城高速公路跨海大桥,两桥最近距离仅为28.7米,泉州湾海面上将上演两桥竞秀并驾齐驱的海上美景。

中国铁建铁四院桥梁院总工程师严爱国表示,泉州湾跨海大桥主桥成功合龙,标志着福厦高铁全线的关键控制性节点打通,整个线路建设也就进入最后冲刺期。“大桥建成后将开启世界高铁跨海时代,推动我国大跨度高铁、跨海桥梁的技术发展。”严爱国强调道。


  据悉,福厦高铁计划年建成通车,届时福州与厦门两地将实现“一小时生活圈”。同时,作为京福高铁的重要延伸,福厦高铁建成后将有效解决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铁路“瓶颈”制约问题,对促进福建快速融入全国高速铁路网,加快海西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智汇海洋)

海洋能源资讯

中国首个自营深水油田群全面投产高峰年产量超万方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海油”)2日对外宣布,中国首个自营深水油田群流花16-2全面投产,该油田群高峰年产量超过万立方米。

流花16-2油田群位于南海珠江口盆地,距深圳东南约公里,包括流花16-2、流花20-2和流花21-2三个油田,平均水深米,是中国海上开发水深最深的油田群。去年下半年,前两个油田顺利投产,流花16-2一跃成为中国南海日产量最高的油田群,截至今年7月底已累计生产原油超过万立方米。

此番流花21-2油田的投产,标志着上述油田群全面建成。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生产作业部经理袁玮介绍说,全面投产后,油田群日产原油超过1.4万立方米,约占中国南海东部海域油气总产量的五分之一;油田群高峰年产量超过万立方米,所产原油可满足多万辆家用汽车一年的汽油消耗。

由于位于南海深水区,离岸远、海况恶劣,流花16-2油田群开发技术难度和复杂性位居世界前列。为高效开发该油田群,中国海油采用“全水下开发模式”,即通过水下生产系统开采油气,再回接到水面的“海洋石油”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无需建设常规油气田生产平台,具有技术和经济综合优势。

据了解,“海洋石油”船体总长约米,宽约49米,甲板面积相当于2个标准足球场,甲板上集成了14个油气生产功能模块和1个能够容纳名工作人员的生活楼。该船拥有中国国内最复杂的海上油气处理工艺流程,每天可以处理原油2.1万立方米、天然气54万立方米,相当于一座占地30万平方米的陆地油气处理厂。

“海洋石油”还装备了首套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轻烃回收系统。流花21-2油田投产后,轻烃日产量将突破立方米。油田伴生气资源的回收利用,不仅有效减少了气体排放,每年还可增加效益近亿元人民币,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探出了一条新路。

(来源:中新社)

山东省第一个海上风电项目海缆敷设工作启动

7月23日,国网烟台供电公司东源海缆公司40多名施工人员经过连续作业,成功为华能山东半岛南4号海上风电项目接入第一条海底电缆,标志着山东省第一个海上风电项目海缆敷设工作正式启动。

华能山东半岛南4号海上风电项目是山东省重点项目,项目总投资55.45亿元,计划安装58台单机容量0.52万千瓦的风电机组,总装机容量达30.16万千瓦。项目全部建成投运后,每年可发电8.21亿千瓦时,可节约标煤25.3万吨,减排放二氧化碳65.8万吨。该项目将配套建设千伏海上升压站、陆上集控中心各1座,风场内各风机之间、风机与海上升压站之间通过敷设35千伏海底电缆连接,海缆总长度达90千米。

作为山东省首批海上风电示范工程之一,华能山东半岛南4号海上风电项目对促进山东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意义。国网山东电力十分重视该项目的配套送出和电网接入工作,把服务好该项目作为助力山东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落实国家电网公司“一体四翼”发展布局加快新高地建设的重要载体工程。该公司发展部、调控中心等部门与国网烟台供电公司密切配合,科学谋划,最终确定了项目所发电能经千伏海上升压站升压后接入海缆登陆点,通过登陆点附近的陆上集控中心经1回千伏架空线路接入烟台电网千伏观星站的接入方案。

海底电缆的敷设远比在陆地上敷设电缆困难得多,海上作业需要克服大风、深水、激流、浓雾、穿越五大困难,再加上海上天气多变、风浪大、海底能见度低,都大大增加了海缆敷设的难度。面对重重困难和挑战,国网烟台供电公司东源海缆公司迎难而上,积极承担了华能山东半岛南4号海上风电项目的海缆敷设工作。

为确保首条海底电缆敷设成功,烟台供电公司在国网山东电力的支持和指导下,组织相关单位认真研判和评估海缆敷设各个环节的安全隐患和外部风险,精准计划作业时间、进程和航道通行规则,并科学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7月23日,东源海缆公司40多名施工人员来到指定海域,经过近12个小时的连续作业,成功将一条长米、重达21吨多的35千伏海底电缆两端分别接入华能山东半岛南4号海上风电项目A30和A31号风电机组,拉开了该项目海缆敷设工作的序幕。

“作业面在水下26米到27米之间,需要潜水员进行水下作业。水下的能见度只有三四十厘米,每次作业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施工难度非常大。”国网烟台供电公司东源海缆公司经理李吉德介绍说。他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确保海缆敷设质量可控在控,作业人员采用了“水下超短基线定位系统”,可精确定位海缆路径,保证敷设工作顺利进行。预计10月底前,整个项目的海缆敷设、试验、调试等工作将圆满完成。

(来源:齐鲁网·闪电新闻)

海洋碳汇经济价值核算标准公开征求意见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组织起草的海洋行业标准《中国海洋碳汇经济价值核算标准》已完成征求意见稿编制,现按照有关规定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据介绍,海洋拥有着强大的固碳能力,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地球上约93%的二氧化碳储存在海洋之中。将海洋碳汇纳入中国碳交易市场,将其指标纳入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用于抵消,有利于我国实现减排目标,促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能够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海洋碳汇经济价值核算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系统,其方法选择具有复杂性,海洋碳汇总量、定价方法以及海洋碳汇交易市场建设有待深入研究。因此,确定一套统一的海洋碳汇经济价值核算标准将有利于整体掌握我国不同海区碳汇经济价值。


  该标准研究任务于年正式立项。年10月~年10月,标准起草工作组通过搜集资料,研究海洋碳汇和海洋碳汇价值内涵,提出海洋碳汇经济价值分狭义与广义2种,重点分析了广义海洋碳汇价值的特点和构成,运用“总经济价值法”核算广义海洋碳汇价值,构建了分类价值指标体系和分类核算方法,从海洋碳汇资源调查监测方法学,评估与核算标准体系,海洋增汇项目开发,海洋碳汇政策保障等角度提出了具体建议。


  年10月~年9月,标准起草工作组对比分析国内外海洋碳汇核算相关研究,借鉴与吸纳自然资本和生态系统服务核算理念与方法,基于中国海洋生态系统功能特征,探索构建了中国海洋碳汇经济价值核算标准体系,明确了核算指标和核算技术方法。


  年9月~年7月,标准起草工作组在调研、收集、试验及参考有关标准的基础上,结合管理应用实际需求,编制了《中国海洋碳汇经济价值核算标准》(草案),并开展了试验验证和组织内部审查,形成了《中国海洋碳汇经济价值核算标准》(征求意见稿)。


  该标准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用于核算我国海洋碳汇经济价值的实施方案,包括具体实施步骤和要点,解决了海洋碳汇的量化问题和价值确定问题,有助于实现海洋碳汇经济价值核算,有利于我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建立良好的海洋碳汇交易市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海洋碳汇与生态保护修复学术研讨会召开

7月25日-26日,福建省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北部湾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自然资源部海峡西岸海岛海岸带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广西北海典型海洋生态系统观测与实验站、漳州海岛海岸带福建省野外科学观测站等部门共同组织的年度年中联合学术研讨会在海洋三所漳州古雷基地召开,来自所内外不同专业的60多位科技工作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蔡锋所长、陈彬副所长出席研讨会并发表致辞,对重点实验室和野外观测站今后的发展、尤其是学科交叉和融合提出了期望和要求。

本次联合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是海洋碳汇及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来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张继红研究员和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陈鹭真教授分别围绕养殖大型藻类碳汇和红树林湿地碳汇做了特邀报告。其他17位报告人围绕红树林湿地、珊瑚礁、贝类及大型海藻等碳汇研究进展,典型海区碳通量估算,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中的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管理应用等方面作了报告。

本次联合学术研讨会为不同专业的科研人员搭建了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是不同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新尝试。与会者围绕“碳达峰、碳中和”以及“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海洋生态及其保护修复”畅所欲言、相互启发,会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提升我所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来源: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国内首个省级碳中和行动方案发布--《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

浙江省委科技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印发的《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是我国首个发布的省级碳中和行动方案。方案分为总体要求、重点任务、组织保障三大部分,系统分析了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总量、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四个指标,提出了具体技术路线图和行动计划。

到年,初步构建浙江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大幅提升浙江省绿色低碳前沿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减污降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抢占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制高点,高质量支撑浙江省如期实现碳达峰。

到年,着眼碳中和战略目标,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CCUS、生态碳汇等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抢占碳中和技术制高点,高质量支撑浙江省实现碳中和。

(来源:风能专委会CWEA)

广东省长马兴瑞赴阳江调研海上风电产业并召开现场建设推进会

8月3日,广东省长马兴瑞赴阳江市,就加快推进海上风电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绿色低碳能源进行调研,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加快海上风电开发建设,促进广东省海上风电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确保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马兴瑞前往阳江高新区海上风电产业基地,实地考察了金风科技、明阳新能源科技、龙马重工等企业,国家海上风电装备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和阳江海上风电出运码头,了解海上风电项目建设进展,研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他鼓励企业要充分发挥创新主体作用,主动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多渠道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综合竞争力。他还要求阳江市加快推进海上风电全产业链基地建设,通过项目规模化开发,带动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快速发展,努力建成世界级、全球化海上风电产业城。

随后,马兴瑞主持召开全省加快海上风电建设推进会,听取省发展改革委(能源局)、阳江市和三峡集团、明阳集团、交通运输部广州打捞局等单位的情况汇报。

马兴瑞强调大力发展绿色低碳能源,尤其是发展海上风电及相关产业,既是保障我省能源供应安全的迫切需要,也是进一步优化我省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

经过多年努力,全省海上风电开发和产业发展形成了良好势头,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建设初现规模。接下来,全省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发展新战略,紧紧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一步加强系统谋划,切实采取强有力措施,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加快推进海上风电发展。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杜绝因抢进度冒险作业、超能力作业、违章作业,坚决防止生产安全事故发生。要加快统筹推进粤东、粤西两个千万千瓦级风电产业基地建设,做好相关规划衔接,抓紧补齐产业链短板,打造高水平战略性产业集群。要不断优化工作体制机制,确保尽可能多项目全容量投产并网,尽快研究出台后续支持海上风电项目投资建设的政策措施,积极构建科学用海沟通对接机制,为海上风电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把广东打造成为全国绿色低碳发展的先行地、示范区。

(来源:广东阳江发布)

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东师范大学)发布高精度全球海上风电空间数据库

海上风能是重要的可再生清洁资源,为全球沿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能源。自年丹麦实施第一个海上风电场试验开始,年已有10多个国家在海岸带地区安装了风电机组(图1)。要实现联合国年“碳达峰、碳中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全球海上风电装机总量需由年的35GW达到年GW。大规模风电安装将带来重大的海岸带资源能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特别是海上风能科学利用、风电场空间优化选址以及近岸鸟类、鱼类、底栖生物以及水文水动力等生态环境效应问题。目前全球尚未有统一的技术、准则和政策来指导各国实现海上风电绿色可持续利用,其中最重要最基础的一项问题是缺乏全球尺度的高质量高精度并且开放的海上风电空间数据。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张婷(第一作者)、田波副研究员(通讯作者)、博士后DhritirajSengupta等在nature旗下杂志《ScientificData》上公开发布了全球10米高分辨海上风电空间数据集(Globaloffshorewindturbinedataset)。该项研究收集了全球沿海地区年至年间7万景哨兵一号雷达遥感数据,根据海上风机结构高后向散射雷达遥感特性,基于遥感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研发了基于时序雷达卫星遥感的频次检测与自适应阈值智能识别算法,采用了严格的数据质量控制,识别出全球海上风电机组的时空分布及动态变化,数据空间分辨精度达到10米,准确度达到99%(图2)。相比全球欧美等国家发布的风电数据产品,数据覆盖度、精度、准确度和时效性方面具有重大提升。

至年,全球共有14个国家在沿海区域安装了台海上风电机组,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欧洲装机数量占72%,亚洲数量占27%。英国、中国、德国三国风机安装数量占全球80%,其中中国装机总量在全球排名第二。欧洲北海海区装机数量占全球52%,中国黄渤海区域全球占比为19%。中国海上风电安装数量约为台,主要分布在辽宁、河北、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7个沿海省市区域,江苏省占全国总安装数量的71%。该数据集包含全球海上风电的精确空间位置分布及其建造轨迹时间记录,并开源共享(详见下文链接),可促进对全球和区域海上风电场空间分布格局和模式的理解,对保障海上航道安全,评估海洋生态环境影响以及实施海洋空间规划和可持续性管理提供基础性数据支撑。该项研究由国家重点研究计划(YFE010,YFE)共同资助。

(来源:海洋知圈)

海洋生物资讯

北部湾海洋经济与海洋渔业发展论坛在防城港召开

8月2日—4日,由广西科学院和印度尼西亚香瓜拉大学(SyiahKualaUniversity)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国际渔业、水生生物与环境科学会议暨北部湾海洋经济与海洋渔业发展论坛在防城港市召开。此次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结合、国内会场国际会场结合方式,在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两地同期举办。

来自青岛农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20所高校、科研院所的余名代表参加线上线下联动会议。会议期间,专家学者共同见证广西渔业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健康养殖产业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的揭牌。

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已成为世界沿海国家的重要战略,国际渔业、水生生物与环境科学会议首次在中国防城港市举办,旨在深化中国—东盟海洋与渔业科技合作,发挥我国渔业科技创新对东盟海洋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整体提升中国—东盟渔业科技协同创新能力。

据悉,国际渔业、水生生物与环境科学会议自年在印度尼西亚班达亚齐举办以来,已成为中国—东盟国家渔业科技人员相互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作为亚洲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水平国际性学术会议,每届会议都吸引来自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日本等世界各地数百位专家、学者,集中展示渔业科技和海洋环境科学领域最新理论和研究成果。

广西作为连接东盟的国际交通枢纽,毗邻粤港澳大湾区、东盟等水产品主要消费市场,发展水产养殖业地域优势明显。“十四五”期间,推进北部湾海洋经济与海洋渔业发展,充分发挥好广西海洋潜力,将有助于谱写“广西向海经济发展和海洋强区建设”新篇章。

本次会议由广西渔业重大疫病防控与高效健康养殖产业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北部湾海洋产业研究院、防城港市海洋局、广西北部湾海洋研究中心、广西近海海洋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广西北部湾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重点实验室共同承办。

(来源:人民网)

自然资源部修订并印发《赤潮灾害应急预案》

据自然资源部网站消息,为适应赤潮灾害应急管理新形势,进一步提高应对工作及时性和有效性,自然资源部对原《赤潮灾害应急预案》(国海环字〔9〕号)进行了修订。

(来源:智汇海洋)

我国首创牡蛎采收平台,采收率提高到99%

8月的荣成,风景如画。随着机器轰鸣声,串串牡蛎被拖上海面,送到了输送带上。在海水的强力冲洗下,收获了干干净净的牡蛎。

“海洋牡蛎养殖也可以像收小麦一样,实现了机械化收割。”在操作现场,山东荣成市荣金牡蛎养殖合作社总经理闫荣金高兴地说,下海收获牡蛎是个辛苦活,原来需要30个人完成的工作流程,现在只需要2—3个人。而且在海上即可完成收割、清洗等一体化操作,大大降低了人工收获的损失率。

科技日报记者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获悉,该所与山东省荣成市荣金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在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支持下成功研制出牡蛎机械化采收平台,已产出样机,并相继通过了威海市海洋发展局、山东省水产学会等单位组织的专家验收。该平台与传统人工作业方式相比,同单位收获量节省人工90%,生产效率提升10倍,采收率提高到99%。

牡蛎是我国第一大养殖贝类,在我国沿海地区养殖规模巨大,年,牡蛎养殖产量达万吨,约占贝类总产量的1/3,是最主要的经济贝类之一。传统的牡蛎采收,主要依靠小型收获船人工作业,通过人力沿延绳筏架从海里分拎、割、提、运几个步骤打捞生产,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牡蛎掉落多。

“荣成市桑沟湾海域牡蛎养殖模式,在养殖、管理、收获过程很难实现机械化生产作业,劳作艰辛,生产效率低,严重制约了荣成市牡蛎产业发展。”该平台研发团队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筏式养殖机械化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沈建告诉记者。

为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筏式养殖机械化科技创新团队扎根荣成,设计研制了牡蛎吊养筏架牵引、水下提升输送、脱料、主筏架导向、高压喷淋清洗等设备,集成研发了牡蛎机械化采收作业平台,构建了筏式吊养牡蛎机械化采收与清洗一体化作业系统。获得了在不同养殖海区,针对不同水流、筏间距、不同吊养绳长度等状况下系统及设备运转关键技术参数,解决了单机设备参数与系统总体参数的协调性差异;分析了主绳牵引设备牵引力、平台动力配置在不同养殖区域水流、风向等条件下对作业平台移动路线的影响,解决了海上牡蛎机械化采收作业平台生产运行路线的可控性。

日前,山东省水产学会组织专家对“牡蛎海上自动收获与清洁系统研发及产业化示范”成果进行评价,并通过验收。评价专家组一致认为,该系统为国内首创,成果整体达到领先水平。

评价专家组组长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李琪表示,与传统人工作业方式相比,该系统生产效率提高10倍,节省人工90%,采收率从91%提高到99%以上,有效解决了目前牡蛎养殖收获生产中劳动力严重紧缺问题,大幅度降低劳动强度以及劳动力成本,显著提高了牡蛎收获效率。

“与传统陆基清洗相比,该采收设备减少了陆地污水排放,避免了清洗用水的抽取、原料运输以及清洗后废水的排放,实现了节能减排清洁生产。通过降低养殖密度、采用延绳养殖新技术,构建了牡蛎筏式宜机养殖模式。该项目设计建造了牡蛎收获和清洗集成系统,实现了牡蛎筏式养殖的机械化采捕,推动了海水养殖机械化进程。”李琪指出。

目前,该牡蛎采收装备已在山东荣成市荣金牡蛎养殖合作社得到了应用。“牡蛎机械化采收设备2—3人即可完成采收生产,作业速度8-10m/min,产能6-8吨/小时,较人工采收提高效率6-10倍,采收率提高到99%。”闫荣金说。

“在此研究基础上,我们后续将开展牡蛎宜机化筏式养殖模式、养殖筏架标准化和收获机械化、筏式养殖机械化植苗与初加工等技术装备研究,助力我国牡蛎产业绿色健康高效发展。”沈建表示。

(来源:智汇海洋)

国家认定海洋水产新品种80%来自青岛

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了年审定通过的11个水产新品种。名单显示,由青岛涉海高校、科研院所主导和参与的有5个,分别是半滑舌鳎“鳎优1号”、菲律宾蛤仔“斑马蛤2号”、皱纹盘鲍“寻山1号”、文蛤“科浙2号”和海带“中宝1号”。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打好种业翻身仗”。这次青岛海洋育种力量几乎占据本年度全国的“半壁江山”,更显示了在全国水产种业发展中的排头兵作用。海洋是青岛的特色和优势所在,而青岛在渔业领域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就是水产良品研发。这是青岛在海洋渔业领域深耕多年、富有底蕴的结果,也是为此可以承担国家种业战略的信心和实力。

海洋所、黄海所、海大……正是以这些雄厚的海洋科研单位为支撑,青岛才能够成为我国“藻、虾、贝、鱼、参”五次养殖浪潮主导品种的研发地,引领我国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目前,这群“国家队”还在努力奔跑,支撑起青岛育种业领跑全国的骄傲。

年,海大与青岛金沙滩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培育的“海大3号”三倍体牡蛎,壳黑肉厚,价格高出普通二倍体牡蛎苗种的%;

年,海洋所培育出的长牡蛎“海蛎1号”,糖原含量高、口感丰富,打破了国内牡蛎产业高端产品匮乏的现状,有望开发成营养品质特色产品,进军牡蛎高端市场;

年,黄海所联合相关企业研发的半滑舌鳎“鳎优1号”,抗哈维氏弧菌能力平均提高30.9%,18月龄鱼的体重平均提高17.7%,养殖成活率平均提高15.7%;

青岛育种实力的强大,根本在于科研优势。科研力量不断聚集、成果不断积累,让青岛无可争议地处于海洋种业“第一梯队”。目前,青岛成功培育推广水产良种30多个,引进和选育水产新品种20多个,在国家认定的海洋类水产新品种中,约80%源自青岛。

这些成就的取得,非一朝一夕之功。青岛在海洋领域的成就,实际上建立在长期发展的底蕴之上。需要特别提及的是新中国成立前后那段历史,青岛在全国统一布局和建设需要下,成为国内海洋科学事业的重地。

彼时,全国海洋领域屈指可数的重要人物纷纷来到青岛。其中,在童第周、曾呈奎、张玺的领导下创建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所,后来发展成为全国顶级海洋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推动了海洋学科的诞生和发展,以及藻类、贝类等养殖、育种业的跨越式进步。

海洋所之外,青岛还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的“加盟”。黄海所年成立于上海,在年9月迁至青岛,是我国成立最早也是目前实力最强的综合性海洋水产研究机构。在青岛,黄海所建成国内第一个虾类遗传育种中心,结束了我国海水养殖动物没有新品种的历史;先后育成近20个水产新品种,破解了诸多种质资源受制于人的困境……

科研院所之外,中国海洋大学等涉海高校也是海洋育种的“发源地”。作为一所海洋和水产学科特色显著的院校,中国海洋大学立足青岛,经多年发展,不仅在藻类、贝类等渔业领域取得诸多突破,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批海洋水产等领域的专业人才。目前,由海大毕业进入青岛涉海院所的学生数量不菲,成为青岛在海洋领域继续领跑的中坚力量。

在涉海高校、科研院所之外,青岛还拥有青岛瑞滋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前沿海洋种业有限公司等渔业龙头企业,其中,黄海所与青岛瑞滋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培育的刺参“参优1号”,抗病力强、耐高温,其良种苗种供应量占全国苗种需求的30%以上;而青岛前沿研发的太平洋三倍体牡蛎,个头大、生长快,养殖范围已遍及全国牡蛎养殖区,其中,在北方牡蛎养殖区占据70%以上,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

据了解,青岛正在发挥科研、企业技术优势,加快推进育种业的发展。汇集海洋生物遗传育种研发实力,推进国家级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启用;推进即墨区田横镇青岛市水产种苗研发中试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超2亿元,将汇集中国海洋大学、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省海洋发展研究院等国内一流科研院校,开展水产良种研发中试工作;把握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发展机遇,指导我市企业在自贸区注册,计划从事章鱼、南美白对虾优质苗种引进中转工作,逐步打造现代化海洋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

青岛海洋渔业领域的多位专家表示,发展海洋种业是国家战略,是保障我国“蓝色粮仓”的关键。海洋种业是“总部经济”,可以立足青岛,成果转化瞄准全国全球,完全不必一直盯着本地转化。例如,目前国内食用的南美白对虾,其良种基本掌握在外国手中。一对南美白对虾亲虾(种虾)的价格约美元,我国每年进口南美白对虾亲虾需花费上亿美元。因此,具有科研实力的青岛,聚焦重大水产新品种进行研发,将科研成果散向全国各地甚至国外,是重要发展方向。实际上,青岛近年来不断在沿海各省推广海洋水产新品种成果,正是占据海洋渔业最前端、最具高附加值选择的表现。

在今年6月举行的青岛市海洋渔业未来发展研讨会上,黄海所副所长李健、海洋所李富花、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刘洪军等多位专家纷纷表示,相对南方其他省份,青岛发展海洋渔业的动作还不够大,甚至出现了海洋种业人才流动甚至流失他省的问题,值得警醒。他们建议尽快出台现代渔业发展“路线图”,为如何发展、在哪里发展、如何建立比较优势提供根本指导,为打造海洋种都提供遵循。

(来源:青岛发布)

农业农村部:加强海洋哺乳动物保护管理工作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网站消息,8月3日,农业农村部下发《关于加强海洋哺乳动物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农办渔〔〕12号)》。


  农业农村部表示,鲸豚类等海洋哺乳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也是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旗舰物种和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的指示性物种。近年来,我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不断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措施不断完善,海洋哺乳动物已全部纳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管理,先后颁布实施了中华白海豚、斑海豹保护行动计划,海洋哺乳动物保护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与此同时,由于物种资源状况不清、栖息地衰退、水环境污染等问题,海洋哺乳动物生存状况仍面临严峻挑战。


  通知明确,加强海洋哺乳动物保护和管理工作的目的是进一步加强海洋哺乳动物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树立我负责任国家形象。具体要求包括:(一)加强海洋哺乳动物的保护和科学研究,摸清海洋哺乳动物及其栖息地状况,(二)强化渔船渔港监管措施,减少近海捕捞业对海洋哺乳动物的伤害,(三)履行区域渔业组织养护管理措施,强化公海海洋哺乳动物保护,(四)加强对水产养殖生产的监督指导,减少对海洋哺乳动物影响,(五)实施渔业分级管理,制定针对性的监管计划和监管措施,(六)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进出口水产品监管。

(来源:中工网)

海洋其他资讯

自然资源部:健全海洋生态预警监测摸清中国海洋生态家底

中国自然资源部办公厅5日公开通知指出,要构建以近岸海域为重点、覆盖中国管辖海域、辐射极地和深海重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