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稿件是国防小记者关泓秀参加年2月24日“保护海洋环境,感受海洋文化”活动后的来稿。稿件中黑色字体部分为关泓秀同学原稿,红色字体部分为修改稿及稿件点评。
参观海洋中心
2月24日上午,我随着国防小记者们来到了(“来到了”应改为“来到”)海洋监测中心(参观)。
通过李老师的讲解我们(“我们”应改为“我”)知道了赤潮是由于有机物种和营养物排入水中或微量元素、营养份(“营养份”应改为“营养”或“养分”)、水温、盐分过多形成的。(“。”可改为“;”)知道了海冰的威力和危害,(“,”应改为“;”)还知道了大连对海洋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
大千老师是一位有十年潜水经验的老师,给我们(“我们”应改为“我”)讲了一开始我们的海滩上有很多斑海豹,海里有好多鲨鱼呢!还给我们(“我们”应改为“国防小记者们”)一人发了一张照片,我的是扇贝和海棉(“海棉”应改为“海绵”)的融合体,真奇怪啊!
我还知道了大多数海洋生物里(“里”应改为“体内”)有很多微塑料(“有很多微塑料”应改为“有微塑料存在”),海水中有吨微塑料(红字部分应改为“每公斤海盐中有个微塑料”),这让我想到我(“我”应改为“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应改为“。”)我们一定要保护我的(“我的”应改为“我们的生存”或“人类生存的”)环境,加油!
评语:这是作者参加“保护海洋环境,感受海洋文化”活动后的投稿,也是作者第一次参加国防小记者团的活动后的第一篇投稿,值得表扬,也值得纪念!
本篇文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1.文章第一段中作者写到了“我随着国防小记者们”,这句话,一个是突出了本文的感受来自于“我”,另一个也说明了文章中既要提到“我”、也会提到与“我”同行的人,再一个也基本定性了本文的写作方式偏日记体裁。因此,作者就要注意在后续段落中,哪里说“我”,哪里说“国防小记者们”,同时也要注意不能“我”和“我们”混用;
2.文章第二段中,作者有两处标点符号的使用需要注意。作者在文章中使用了逗号、句号、顿号和感叹号,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熟练运用标点符号、掌握标点符号的含义,作者在文章中基本都已做到。但就本文而言,建议作者还可以使用分号。作者可以查一下分号的含义和使用时机,灵活恰当地使用标点符号,不但可以为文章增色,同时在考试的时候也是在向阅卷人传递“我是写作老手”的信息,可以增加阅卷人对文章作者的好感,赢得印象分;
3.文章第二段、第三段在本文中是中心段落。但第二段中作者讲的是“李老师”,而第三段中又冒出了“大千老师”,这显得“大千老师”的出现有点儿“凭空而来”。作者可以考虑在第二段和第三段之间、或者第三段开头,用一句话来进行过渡(比如“听过李老师的介绍后,大千老师又为……”);
4.文章第四段是结尾段落,作者可以考虑把第四段的最后一句话单独作为一个结尾段落,而把第四段前面的话,作为中心段落向结尾段落的过渡段,这样会使得整篇稿件的段落分配更加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