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海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豆瓣93央视媲美BBC的纪录片,狂获 [复制链接]

1#

提起海洋,你想到什么?

丰富的海产品,

假期里成群结队的人们,

在沙滩上玩耍的孩子……

这是我们人类眼中的海洋。

你见过这样的海洋吗?

丝毫没有人类的踪迹,

宛如一片蔚蓝之境。

风平浪静的海底,

藏着各种奇异的海洋生物。

一部纪录片,记录下了这样的海洋,

这部纪录片,被喻为CCTV最好的片子,

它没有任何宣传,

靠着口碑在豆瓣网上拿下了9.3的高分。

有人说,它是国产纪录片之光,

它就是《蔚蓝之境》。

是迄今为止我国规模最大、

范围最广、内容最为全面的海洋纪录片。

《蔚蓝之境》(自然篇)预告片

在它的镜头下,

你能看到一个最真实的海洋世界:

生存、自立、迁徙、繁衍。

适者生存,

这个人类世界的规则,同样也适用于海洋生物。

生存总是第一要素,

想要生存,就要面临严酷考验。

遗鸥现在就面临着生存的挑战。

即便遗鸥是珍贵的保护鸟类,

全球不到三万只,但是由于同类相食行为,

遗鸥的生存形势仍旧非常严峻。

在陕西红碱淖,有一群遗鸥,

其中一只成年雌性遗鸥,

刚生下两只遗鸥宝宝。

虽然刚破壳五个小时,

但是为了50天后的夏季大迁徙,

妈妈必须离开它们去寻找食物。

可妈妈刚刚离开,

另一只成年遗鸥就瞄准了宝宝,

并且迅速叼走了宝宝。

不到一分钟,

宝宝就成了盘中餐。

被成年遗鸥一口吞掉。

妈妈回来之后,

发现它的孩子已经少了一个,

面对孩子的离开,它们悲痛却又无奈。

但这就是遗鸥的命运。

同类相残这种事,

让遗鸥的生存变得很艰难,

但你又能说,人类有时候不是如此吗?

生存是第一要素,

但自立才是最关键的一步。

如果不离开母亲的羽翼独自生活,

很容易就会被社会规则所淘汰掉。

斑海豹现在面临的困难就是自立。

这只斑海豹刚刚出生三天,

但是因为气温升高,冰块开始融化。

理智的斑海豹妈妈,

打算赶在夏季来临之前,教会斑海豹下水。

因为融化的冰块,

时刻都在威胁小斑海豹的生存。

就像这样,

小斑海豹还没来得及吸取妈妈的乳汁,

妈妈就因为冰块消融而“不见了”,

留下小斑海豹一脸惊恐。

不过斑海豹妈妈很有耐心,

没有强迫小斑海豹立刻下水,

而是先陪伴小斑海豹在冰面上练习。

掌握了基本姿势之后,

小斑海豹便跟随着妈妈下水。

这虽然是它第一次进行水下旅行。

却标志着它踏出了独立的第一步。

独立之后,

面临的困难就是迁徙。

就像是人类一样,离开父母,

前往大城市生活,

无论是北漂、沪漂,杭漂……

每一个城市的更换,

都是生命中重要的一次旅行。

斑尾塍鹬也是如此。

每年在秋意阑珊的时候,

斑尾塍鹬就会从新西兰飞向阿拉斯加。

这是一次漫长的飞行,

光从中国鸭绿江口的滩涂飞到阿拉斯加,

就需要整整8天8夜不停歇。

它们唯一落地的时刻,

就是在中国鸭绿江口的滩涂。

落地之后,需要不停地吃饭,

让自己至少增重一倍,

以支撑接下来的飞行。

斑尾塍鹬的一生,

几乎都在不停地飞行与迁徙。

一次飞行就可达到惊人的公里。

在它们15-20年的生命当中,

飞行的距离,

远远超过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迁徙之后,

海洋生物们已经步入安稳时期。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繁殖,

就像是人类一样,

组建自己的小家庭。

天津大港湿地的凤头??,

繁殖方式很特殊。

它们先是用力挺直身体,贴在一起舞蹈。

然后用同样的节奏摆头。

这个过程,让它们

“确认过眼神,我遇上对的??。”

接下来才进入到正式步骤。

沙蚕的繁殖,大概也是如此,

唯一遗憾的是,

繁殖是它们一生的使命,

也是它们生命的终结。

每年的农历十五,

沙蚕就会钻出泥底,寻找交配对象。

找到后,雄性会释放出所有的精子,

雌性会释放出所有的卵子。

精子和卵子的结合,会诞生出新的生命,

但是沙蚕在繁殖后就会死去。

它们因繁殖失去了所有的力气,

慢慢落入海底,直到消亡。

珊瑚的繁衍,也很独特。

卵团被一点点排出体外,

其他珊瑚感受到之后,

就会一起排出卵团。

几个小时后,

深海里就藏了数以亿计的受精卵。

看起来如同一场灿烂星辰,

它们随着潮水的方向游动,

并且孕育出新的生命。

这就是珊瑚的繁殖,

也是一场持续了数亿年的“狂欢”。

就这样,当一个生物,

生存、自立、迁徙、繁衍之后,

新的生命就会进入相同的循环,

大自然就是如此,

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这是大自然的规律,

也是地球能够维持生态平衡的原因。

《蔚蓝之境》的镜头,

不止为我们揭露了自然规律,

还为我们揭开了所有海洋生物的“秘密”:

这是毛躄鱼,因为太懒,

又被称为海底树懒。

你看它一动不动,藏在珊瑚群中,

会以为它在休息,

其实它在捕食,

耐心等待小鱼经过,然后大口吞食。

这是海蛞蝓,

因为它有六个外置的鳃,又被称为六腮海牛。

因为外形的原因,也叫作西班牙舞娘,

或者海底肥牛卷。

它比较敏感,不易隐藏自己,

一旦受刺激的时候就会拼命游泳。

这是刚刚生产完的南海雌性法螺,

产下枚卵囊、万颗卵,

数量虽多,但是大部分都难以存活。

随着《蔚蓝之境》的镜头,

我们还可以观赏到我国1.8万公里的海岸线,

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

以及多座海岛的美景:

这是秋季的辽宁盘锦,

一片火红的滩涂非常壮观。

这是南海深处,

一个围绕着珊瑚礁生长的生命,

绽放的姿态犹如盛开的牡丹。

这是台湾澎湖列岛的石沪,

是由玄武岩堆砌而成的,

它跟随潮汐而变化,

但中间始终保存着一颗心形图案。

这是西沙群岛的沙滩,

每到退潮之后,

沙滩上会冒出来无数的沙蟹,

与上万只破壳而出的小海龟,

在沙滩上竞相追逐。

这是《蔚蓝之境》中的景色,

春夏秋冬,东南西北,

每一个季节海洋都有它独有的美丽,

每一个地方海洋都呈现它独特的魅力。

然而,近些年来,

这些景色越来越少见。

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

人类伸向海洋的手,已经越来越长。

甚至直接导致了一些海洋生物的灭绝。

比如中国鲎,

它的存在比恐龙还古老,

有着4.8亿年历史。

这种古老的生物,有一种蓝色血液,

是制作检测试剂的原料之一,

且没有东西可以替代。

因为它的医学作用,它被大量逮捕,

这几年由于过度利用而处于灭绝的边缘。

因为数量锐减,

还被IUCN列入“濒危”(EN)等级。

而其中,中国首当其冲,

因为中国是世界上少数拥有,

丰富鲎资源的国家之一,

占世界总量的95%以上。

如果不注重保护,

中国鲎很可能在未来几年就彻底灭绝。

面临同等命运的还有抹香鲸。

海洋垃圾和渔网,

一直都威胁着抹香鲸的生命。

尤其是怀孕的雌鲸。

在广东大亚湾,

一只怀着身孕的雌性抹香鲸走散了。

它因游到了近海而搁浅,

长时间搁浅对于抹香鲸来说,

意味着死亡。

这一幕被摄制组发现后,

立刻组织了救援船只,

用船只制造声响,逼迫抹香鲸离开了海湾,

救了抹香鲸的生命。

但这只是幸运。

三年前的另一只怀有身孕的抹香鲸,

在广东大亚湾被渔网缠住,

逃不开渔网的它误食海洋垃圾,

导致救援人员努力营救了三天,

仍旧回天乏术,最终一尸两命。

它死后,救援人员给它起名叫“浪花”。

死前的最后一幕,

是它安静地看着救援人群,

眼神里有不舍,更有一种无声的悲鸣。

事后调查发现,

导致“浪花”死亡的渔网,只是渔民随手丢下海的。

因为没地方放,干脆丢在海里而已。

他们甚至说:

海洋这么大,我扔个垃圾怎么了?

在人类的狂妄与自私面前,

浪花并不是个例。

还记得吗?

年,有人在意大利撒丁岛海滩,

发现一头怀孕抹香鲸的尸体。

解剖后,发现它的肚子里塞满44斤塑料垃圾。

因为垃圾占满胃部,它无法进食而死去。

死后,人们在这头母鲸的肚子里,

发现了一个已经有3米长的胎儿。

鲸鱼"集体自杀"事件,

就是自然对人类的集体诉讼。

年11月24日,

新西兰斯图尔特岛头领航鲸,

搁浅在海滩"集体自杀"。

被发现的时候有些还奄奄一息,

但是因为已经回天乏术,

人们不得不对它们进行安乐死。

在对鲸鱼实施安乐死的时候,

人们围着它们,不停地说:

"对不起,对不起。"

但是一句"对不起",面对条生命来说,

微不足道。

中国鲎面临灭绝,

抹香鲸生存备受挑战,

其实连飞鸟也不乐观:

滩涂是很多飞鸟的栖息地,

但是这几年,滩涂被过度开发,

导致大量飞鸟无法栖息,不得不在旅行中死去。

这是《蔚蓝之境》提出的,

对海洋环境的担忧,

也是现实生活中一个残酷的话题。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

新冠肺炎发生后,

呼吸机成为了价格昂贵的仪器,

重症患者每呼吸一口空气,都要付出昂贵的金钱。

可是在此之前,

谁为大自然的空气付过钱?

这种情景,如同惠特曼所说:

大地给予所有的人是物质的精华,

而最后,

它从人们那里得到的回赠,

却是这些物质的垃圾。

人类本不该如此。

破坏了环境,人类就等于自杀。

大自然,

从来不属于人类,

而人类却属于大自然。

正如《蔚蓝之境》海报上所写:

鱼翔瀚海,长鲸吞吐,万物竞自由,

这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

但愿这次疫情过去,

人类能还自然一片蔚蓝之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2#
白癜风中医诊疗倡导者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1220/5947259.html

从荒漠到湿地

从草原到山区

广袤的西部荒原上遍布洞穴

四处吱吱作响,特别繁盛

如沙鼠

仅靠种子、果实为食

无需饮水即能生活和繁殖

(沙鼠,拍摄于内蒙古,摄影师

徐永春)

跳鼠

后肢特长、前肢极小

一路蹦蹦跳跳

(跳鼠,拍摄于内蒙古查干淖尔,摄影师

张小玲)

黄鼠

喜食植物最鲜嫩的部分

直立起来宛如动画作品中的主角

(黄鼠,拍摄于*,摄影师

刘钢)

中国的西部荒原

还是全球鼠兔的演化中心

全球34种鼠兔中有29种分布在中国

(川西鼠兔,拍摄于青海,摄影师

StaffanWidstrand)

啮齿类之外

哺乳动物的另外一支则“专攻”奔跑技能

它们的四肢更加修长、步幅更大

趾端还覆盖厚实坚硬的蹄

可以防止奔跑中损伤

所以被称为有蹄类

这是一片有蹄类的广阔天地

在青藏高原的空气稀薄地带

藏野驴的时速轻松达到60千米

“飞一般的感觉”绝非虚言

(藏野驴,摄影师

陈建华)

它们喜欢群体生活

经常上百匹结成一群

在荒原上狂奔猛跑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阿尔金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的藏野驴,摄影师

姜鸿)

但偶尔也会“驴打滚”

(驴打滚,拍摄于扎布耶盐湖,摄影师

柳叶刀)

中国的有蹄类多达70种

个个都是奔跑健将

包括普氏原羚

(普氏原羚,拍摄于青海湖,摄影师

徐永春)

藏羚羊

(藏羚羊,摄影师

张扬的小强)

岩羊

(岩羊,摄影师

邹滔)

藏原羚

(藏原羚,摄于曲麻莱,摄影师

仇梦晗)

藏原羚尤以妖娆的大白屁股著称

比白臀鹿还要妖娆

(藏原羚,摄影师

姜曦)

还有优雅的鹅喉羚

(鹅喉羚,拍摄于*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摄影师

刘钢)

王者风范的北山羊

(北山羊,拍摄于乌鲁木齐一号冰川区,摄影师

刘钢)

火红的赤斑羚

(赤斑羚,拍摄于卡久寺,摄影师

贾纪谦)

戴着白色“口罩”的白唇鹿

(白唇鹿,注意请不要和白臀鹿搞混了,我们白的明显不是一个地方,摄影师

JedWeingarten)

有着螺旋状弯角的盘羊

(盘羊,拍摄于克拉玛依后山,摄影师

吴朝明)

以及沙漠狂奔的野骆驼

(野骆驼,拍摄于*,季节性换毛,摄影师

陈建伟)

怒气冲天的野牦牛

(金丝野牦牛,摄影师

卡布)

有蹄类的快速奔跑

有利于躲避天敌的袭击

还可以通过大范围迁徙

在恶劣的环境中获得食物、水源

普氏原羚、鹅喉羚等都有迁徙习性

最著名的则是藏羚羊

这些有蹄类迁徙

构成了中国最壮观的生命活动之一

(请将手机横屏观看,羌塘罕见的公藏羚羊迁徙,摄影师

青木)

啮齿类、有蹄类的繁盛

促进了哺乳动物中的食肉目的生长

包括猫科、犬科、鼬科、熊科等等

它们门齿小、犬齿强大而锐利

常具利爪以撕捕食物

身材纤细的香鼬体长只有20厘米

却是捕捉鼠兔的好手

(香鼬,拍摄于青海,摄影师

彭建生)

赤狐隐蔽于荒野

(考眼力:来找我啊;赤狐,摄影师

张强)

待到时机成熟纵身一跃

(赤狐冬季寻找雪层下的老鼠,定位后跃起扎向雪中,摄影师

刘钢)

猎物轻松收入口中

(赤狐,拍摄于内蒙古,摄影师

徐永春)

藏狐似乎面露微笑

(藏狐,拍摄于青海,摄影师

徐永春)

兔狲却一脸严肃

(兔狲,拍摄于青海,摄影师

StaffanWidstrand)

好不容易捉到的鼠兔

被草原雕截胡

荒原上一点王法都没有

(把我的鼠兔还给我,摄影师

徐永春)

猫科动物中毛发最柔软的猞猁

两耳上各炸着一支黑色的耳簇毛

它捕捉啮齿类、有蹄类

就连狐狸也不放过

(猞猁,拍摄于青海,摄影师

星智)

体长超过1米的雪豹巡视着岩石山地

可以捕杀体重3倍于己的猎物

(雪豹,摄影师

Jed-Weingarten)

善于群体作战的狼

几乎是荒原上最具威胁的猎手

(狼与藏羚羊在可可西里对峙,摄影师

吴刚)

笨重的棕熊既无群体优势

又无速度优势

但它食谱广泛

植物、动物、腐肉都是美食

依然可以美美地养活一家老小

(可可西里的棕熊和幼崽,摄影师

布琼)

至此

包括东北、西部在内的半个中国

已经被哺乳动物占领

下一步它们将深入南方的丛林

3

南方丛林

秦岭-淮河以南

中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区

再加上喜马拉雅山脉东南段、横断山脉

这里降水充沛、气候温暖

是中国森林最为密布的区域

(南方丛林,包括中国动物地理区划的华南区、华中区、西南区,制图

张靖王朝阳/星球研究所)

哺乳动物中多个支系

演化出了强大的树栖能力

啮齿类的隐纹花松鼠

四肢强健、趾端有锐爪

在树枝上攀爬嬉戏、游刃有余

(你俩在干嘛?树上也不消停?隐纹花松鼠,南方常见种,摄影师

邢超)

还有一种巨松鼠

体重可达隐纹花松鼠的20倍

其背部和尾部为黑色

腹部呈现黄色

非常特别

(巨松鼠,拍摄于云南,摄影师

赵建英)

如果需要在不同枝叉间移动

多数啮齿动物主要依靠攀爬或跳跃

(黄足松鼠,注意爪子为黄色,拍摄于云南,摄影师

徐永春)

但同为啮齿类的鼯鼠就不一样了

它们营巢于高大的树洞中

(红白鼯鼠,松鼠科,拍摄于秦岭,摄影师

蔡琼)

凭借着体侧与四肢连接的飞膜

轻轻一跃便可滑翔而出

一个会飞的家族成员

真是给啮齿类长脸

(霜背大鼯鼠,第2张为飞行轨迹,摄影师

商睿)

飞翔本领在啮齿类中并不多见

但在翼手目就属于稀松平常了

它们俗称“蝙蝠”

全球种数多达余种

是哺乳动物中仅次于啮齿目的第二大类群

它们依靠吸盘栖息于树木

甚至棕榈叶茎、蕉叶

(犬蝠,拍于香港,摄影师

吴颖)

后肢与尾间拥有薄而多茸的翼膜

后肢甚至可以度扭转

以便进行各种飞行变换

(果蝠,拍摄于云南,摄影师

何晓滨)

而树栖动物中最重要的一类

非灵长目莫属

它们的拇指(趾)多能与它指(趾)对握

在树栖攀缘时可以握紧树枝

中国非人灵长目动物共有30种

分为懒猴、猴、长臂猿3科

其中懒猴科因行动迟缓而得名

该科最小的倭蜂猴

体重仅有约-克

(倭蜂猴,拍摄于云南,摄影师

张琦)

长臂猿科有8种

它们手比脚长

是敏捷的攀爬者和臂行者

(西黑冠长臂猿,摄影师

谢建国)

猴科的种数多达19种

包括分布于广西的白头叶猴

(白头叶猴,摄影师

谢建国)

分布于广西、贵州、重庆的

黑叶猴

(黑叶猴,拍摄于贵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麻阳河自然保护区,摄影师

史江洪)

分布于云南的菲氏叶猴

(菲氏叶猴,摄影师

徐永春)

分布于南方多省区的藏酋猴

(藏酋猴,摄影师

何雄周)

以及最著名的3种金丝猴

川金丝猴毛色金黄

最符合“金丝”之名

(川金丝猴母子,摄影师

丁宽亮)

黔金丝猴毛色为灰褐色

脸部为淡蓝色

(黔金丝猴母子,摄影师

丁宽亮)

滇金丝猴毛色以黑、白为主

厚厚的唇部呈现粉红

堪称“烈火红唇”

(滇金丝猴母子,摄影师

丁宽亮)

灵长目动物拥有复杂的社交行为

与此配合的是

它们演化出了复杂的表情肌

喜怒哀乐溢于言表

(滇金丝猴的微笑,摄影师

丁宽亮)

森林中

树栖哺乳动物的种类如此丰富

地栖动物同样千姿百态

水鹿、青鼬、豹猫、大象等地栖、半树栖物种

在林地中往来穿梭

(第1张青鼬,红外触发拍摄,图片源自

猫盟;第2张金钱豹,红外触发拍摄,图片源自

蔡琼)

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南方山地极为立体的

森林生态系统

同一片山林,甚至一颗树上

不同的动物一起取食

热闹非凡

(森林生态系统,仅作示意,非实际场景,制图

张靖/星球研究所)

而在更大空间范围内

尤其横断山脉、喜马拉雅东南段、秦巴山区

高山峡谷鳞次栉比

还形成了垂直跨度更大的生态系统

(垂直生态系统,仅作示意,非实际场景,制图

张靖/星球研究所)

中国种特有物种

有一半以上就是这里完成演化的

包括最著名的大熊猫

它很有可能是在冰期来临时

因为食物匮乏

与其他物种竞争失败

干脆由肉食改成了素食主义者

(我是野生的,不是动物园的,秦岭大熊猫,摄影师

孙晋强)

占领了东北极寒地带

占领了西部广袤荒原

占领了南方丛林

现在只余最后一击

4

占领全中国

数十亿年的演化史中

生命从海洋走向陆地

但是强大的哺乳动物决定重新占领海洋

他们退化体毛、退化后肢

生长出尾鳍、背鳍

并用喷射的方式哺乳幼崽

这便是鲸目动物

(中华白海豚,拍摄于香港,摄影师

吴颖)

海豹的祖先也在若干年前

与犬科、鼬科分道扬镳

它们四肢特化为鳍状

前肢鳍足大而无毛、后肢转向体后

以利于上陆爬行

(斑海豹,拍摄于山东,摄影师

顾晓军)

最终中国的水生哺乳动物

多达数十种

(中国部分水生哺乳动物分布,制图

张靖/星球研究所)

但是这还不够

真正对中国的全面占领

是由哺乳动物中的一支高智商玩家完成的

即智人

智人是灵长目人属的唯一成员

直立步行、臂长不过膝、体毛退化

却凭借高度发达的大脑

数万年间迅速覆盖全中国

(中国人类足迹指数地图,通过城市建设、土地利用、道路分布、夜晚灯光等多个指标衡量人类对环境的影响,颜色越红表明影响越大,数据源自

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TheWildlifeConservationSociety,制图

王朝阳/星球研究所)

与此同时

早先的哺乳动物们只能不断退却

整个华北地区

只有太行山还有野生华北豹“苟延残喘”

(华北豹,红外触发拍摄,图片源自

猫盟CFCA北京师范大学)

还有多种哺乳动物在中国灭绝

只能重新从国外引入

包括麋鹿

(麋鹿,拍摄于江苏,摄影师

孙华金)

野马

(普氏野马,拍摄于*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摄影师

刘钢)

人类

作为哺乳动物的一员

有责任给我们的同类一条生路

因为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

世界上哺乳动物物种最丰富的国家

正是中国

(世界哺乳动物多样性排名,数据源自

蒋志刚等《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年中国的哺乳动物种数更新为种)

P.S.“自然影像中国”是由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飞羽视界、中国(林业)生态摄影协会发起的一个面向大众的自然保护传播项目。其主旨是:用影像展现中国特有的、珍稀的野生动植物和自然生态奇观

P.S.主要参考文献:张荣祖《中国动物地理》、蒋志刚等《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及地理分布》、蒋志刚等《中国哺乳动物多样性(第2版)》、胡杰等《哺乳动物学》、徐海根等《中国生物多样性本底评估报告》、MichaelJ.Benton《古脊椎动物学(第4版)》、刘凌云等《普通动物学》、IUCN《中国猫科动物》、郜二虎等《全国陆生野生动物调查单元区划方案》

来源:星球研究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