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海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华人首富李嘉诚的投资哲学下中华励志mzftuc2k [复制链接]

1#

华人首富李嘉诚的投资哲学(下)—中华励志


“抢学”翻身淬炼领袖格局


    李嘉诚的英文相当不错。50年前,他就拿本字典从阅读华尔街上市公司的英文年报学做生意、订阅英文《当代塑料》(Modern


    Plastics)及其他西方专门的塑料杂志,掌握全球塑料潮流。以至于他现在能统领55国的投资事业,旗下的总经理尽是各国籍人士。而且,中文古书他也涉猎不少,从曾国藩家书到《论语》、《老子》。


    一个12岁就被迫中断正统学校教育的人,如何在60多年未间断的自学纪律下,拥有不同格局的学识?李嘉诚对于“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深信不疑,他的财富因此而来,他的人生因此而不同,他是一个知识主义者。


    若非二次大战,故乡广东潮州被日本轰炸机侵袭,他不该只有小学学历,他们一家不需要仓皇逃到香港,变成难民。他出生于书香门第,成长于战乱的大时代。父亲逃难至香港之前是一位小学校长。爷爷是清朝最后一届秀才,有两位


    伯父在民国初年,跨海留洋取得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博士学位。李家虽没有商业传统,但以知识分子的身份,受人敬重。


    家学渊源,加上过目不忘的天资,李嘉诚如欲取得优异学历并非难事。但二次大战,改写了千万人的命运,像强烈龙卷风般,把家族、个人从原本赖以为生之地,狠狠地拔起来,旋转蹂躏后,抛向一个全然陌生的地方。李嘉诚是其中之一。


    全家逃难至香港……


    12岁失学、寄人篱下当学徒


    1940年秋天,一个天未亮的凌晨,李嘉诚一家六口,开始长程迁徙。他们翻越山区,从梅县、惠州、鲨鱼涌到深圳,小心翼翼避开日军占领之地。七天后,在黑夜里抵达香港,投靠舅父。香港,是迥然不同的世界。


    蜂拥而至的难民潮从内地逃至香港,李嘉诚一家人卑微如蝼蚁。兵荒马乱,小学校长是没有价值的经历,他的父亲栖居在妻舅的钟表行中,处于求学阶段的李嘉诚无法继续升学,必须做小学徒。白天,他们有做不完的工作,夜晚,必须搬开家具与其他伙计挨着入睡。


    在潮州虽不顶富裕但受人尊敬的生涯,彻底过去了。“那时我12岁,对香港、对人生,有非常多幻想。但到埠之后,很短的时间内,看到人情冷暖,差异是这么大,心里很难过。那时候,可说是一夕成长。”李嘉诚回忆。


    1941年日本攻占香港,更使李嘉诚一家人在香港无立锥之处,母亲只好带着弟妹回老家,留下他们父子。一个家被迫拆两地,更没想到的是,贫困抑郁的父亲竟染上肺结核,小小李嘉诚感到自己“仿佛一瞬间被迫长大”。一个14岁的孩子,月工资只有20港元,要扛起一切。独力照顾父亲大半年,这年秋天,父亲难敌肺结核而逝。母亲与弟妹远在潮州,没有其他亲人来送别,14岁的他,独自面对父亲的死亡与埋葬。


    14岁,历经家道中落、漂流异乡、少年失学、父亲过世,迫使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压缩成长。他日后领袖格局的养成,就在这一年的巨变中。


    孤处异乡,不懈自学……


    从一本旧辞海、一本破教科书开始


    孤处异乡,他不懈自学。“别人是自学,我是‘抢学’,抢时间自学。一本旧辞海,一本老师版的教科书,自己自修。”


    拿起破旧的教科书,他既是学生,也是老师。无数昏黄灯光的夜里,他摸索教学、出题的逻辑,寻找每个篇章的关键词句,模拟师生对话,自问自答。直到现在,他还保持这样的习惯。“孤独是他的能量,也是他的朋友。独处时,他脑海会开始做思想的挣扎,会不断自己抛问题、自己回答。”他的一位友人说。


    他自律惊人,除了《三国志》与《水浒传》,不看小说,不看“没有用”的书。没有学历、人脉、资金,想出人头地,自学是他唯一武器。“没有上学对他来说是正面的,因为‘不足感’缠绕在心里,他害怕自己不足,所以学习能力特别高。”李嘉诚友人评论。


    命运剥夺他的,他要靠自己抢回来。更多人生哲理相关文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