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海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小康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发轫 [复制链接]

1#

小康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发轫


中华民族曾经创造过灿烂辉煌的文明。直至15世纪,中国仍居人类文明领先地位,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等人列举过古代中国发明创造的100个世界第一。然而,也正是此时,封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制约已显露出来,闭关锁国的中国没有接住世界“工业革命”这一记传球,在清代后期败下阵来,从1840年到1919年,中国被迫签订了700多个不平等条约,被掠夺白银1000亿两,人均达200两,


  被夺去土地2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四个法国。八国联军侵占首都北京,中华民族带着如此的奇耻大辱进入20世纪。


时代变迁,风雨沧桑。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第一代领导人,使中国人站立起来了,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当历史的车轮推进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第二代集体领导人--邓小平,这位中国人民伟大的儿子,伟大的思想家,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衍承中国"小康"之词,开始设计中国现代“小康”社会,这就是中国现代小康之路的发轫。


1979年12月6日,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访问北京,在人民大会堂与邓小平会见时征询道:“中国根据自己独自的立场提出了宏伟的现代化规划,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将来会是什么样?整个现代化的蓝图是如何构思的?”邓小平没有接语,整整沉默了一会儿,他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中国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状态。”这是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小康”概念。不到一个月,在会见新加坡政府代表团时,邓小平再次作了复述:“所谓四个现代化,只能搞个‘小康之家’,比如说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即使我们的经济指标超过所有国家,人均收入仍不会很大。总之,既要有雄心壮志,也要脚踏实地。”翻开《邓小平文选》第二、三卷,我们发现竟有40多处提及“小康”一词:“小康状态”、“小康水平”、“小康的社会”、“小康的国家”。邓小平此时的现代小康概念,已与过去的小康之说大不相同。这种小康社会,不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天下为家”的农耕社会,不是以儒家文化中的礼治为特征的封建社会,当然也非“大工”、“大商”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之上,以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它上承温饱社会,下启实现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一个人民丰衣足食、生活较为富裕的历史时期。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展开一幅理想的蓝图展开:“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一九八○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一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1987年*的十三大正式将“小康”列为“三步走”的第二步目标。*的十三大和十四大都充分肯定了邓小平的构想,并在*的文件中正式表达出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完成中国社会由贫穷到温饱的转变;第二步从1991年到本世纪再翻一番,完成中国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的转变;第三步是到21世纪50年代基本完成现代化,力争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同时,根据1983年邓小平在考察苏州、杭州农村时,谈到的小康生活水平6项标准,即:人民的吃穿用解决了;住房问题解决了;就业问题解决了;人口不再外流了;中小学教育普及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变化了;犯罪行为大大减少了。*的十二大和十三大对小康标准在理论上进行了完善。1991年在*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对小康的内涵作了如下描述:“我们所说的小康生活,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人民生活的提高,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即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当年,国家统计局与计划、财政、卫生、教育等12个部门的研究人员,按照*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小康社会内涵确定了16个基本标准和临界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相当于900美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农民人均收入1200元;城镇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2平方米;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75克;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恩格尔系数50%;成人识字率85%;人均预期寿命70岁;婴儿死亡率3.1%;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电视机普及率100%;森林覆盖率15%;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这里,关于标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曾颇费思量。十二大在确立小康目标时,采用的是工农业总产值指标,“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总产值翻两番”。十三大对第一、二步目标都是用的"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到21世纪中叶,才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显然,国民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不同的。以1980年为基数,国民生产总值的翻番是固定的,相对也要容易些。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则要与人口的变动联系在一起,设计更高,难度更大。在*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正式修改了十二大、十三大的措词,明确指出:“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2000年,在我国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