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祝大家新年好。恰逢新冠肺炎特殊时期一直窝在家里,整理了前阵子西方秧鸡的观察信息。
西方秧鸡发现记
1月12日早上,在长广溪国家湿地公园观鸟时,意外目击一只西方秧鸡。此处上个月还有成片芦苇,本月发现大部分芦苇都被收割。可能是收割后觅食比较容易,秧鸡就在收割后的芦苇茬里大方觅食。由于15年在苏州太湖边同时目击普通秧鸡和西方秧鸡并仔细对比过,所以这次第一时间就认出这是一只西方秧鸡。根据个人了解的信息,这是无锡市鸟类新纪录,在华东地区偶有记录但总体是比较罕见的。
西方秧鸡,.1.15摄于长广溪
西方秧鸡同普通秧鸡有啥区别呢?原来的普通秧鸡Rallusaquaticus包含了4个亚种:R.a.hibernans,R.a.aquaticus,R.a.korejewi,R.a.indicus。从下面的分布图可以看出,普通秧鸡泛布欧亚大陆(因此得名“普通”)。但长久以来人们注意到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东北、朝鲜半岛、日本的indicus亚种同其它亚种在外观上有不少差别。年的一篇论文[1]根据分子生物学、形态学、鸣声等大量证据,指出indicus亚种应为独立物种。提升后的Rallusindicus中文名沿用普通秧鸡(其实根据地理分布,称为东方秧鸡更妥当些),而分布在中亚至欧洲的几个亚种则得到个新中文名——西方秧鸡。西方秧鸡R.a.korejewi亚种在中国西部有分布,中国东部的零星记录应该也属于这个亚种。
普通秧鸡分布图[1]
根据论文描述,普通秧鸡和西方秧鸡早在约53万年前就已分道扬镳。原因是冰川期到来后的气候变化,导致草地和湿地面积消失、沙漠面积扩大,因长期的地理隔离,普通秧鸡逐渐演化成了不同物种。
根据图鉴资料及个人观察,两者成鸟在外观上有以下主要区别:(1)西方秧鸡从颈到胸腹部具有纯净的蓝灰色,而普通秧鸡更偏褐色,因此远距离观察时第一印象就是颜色区分很明显。(2)普通秧鸡尾下覆羽有醒目的黑色斑块,而西方秧鸡尾下覆羽几乎纯白。(3)普通秧鸡具有明显的褐色贯眼纹及白眉纹,褐色贯眼纹逐渐弥散至脸颊(因此得名Brown-cheekedRail),而西方秧鸡仅有深色眼先。(4)普通秧鸡具有明显的白色喉部,而西方秧鸡仅有非常小的白喉(很多时候难以见到)。此外图鉴资料还提到西方秧鸡体型更小,且雌雄体型差异更大些;西方秧鸡翅膀上的斑纹更少些,但个人还未验证这些特点。
西方秧鸡与普通秧鸡区别[1]
西方秧鸡图鉴[2]
西方秧鸡,.1.19摄于无锡
普通秧鸡,.1.4摄于苏州
12日的简单观察、拍摄后,通报了本地鸟友,当天上午就有几位朋友赶过来并顺利加新。后续几天,陆续有附近鸟友赶来,基本都成功目击。其间诞生了“西鸡三推”佳话——张家港鸟友钱锋连续3刷,才收到了西方秧鸡。从12日至17日,秧鸡一直活动在A点周围;18日上午张笑磊、袁子晟等鸟友发现秧鸡一直活动在B点;19日上午钱程、张华等鸟友发现秧鸡转移到了C点;19日下午我发现秧鸡又回到了A点。
西方秧鸡活动区域(红色标注)及生境
出现最多的A点和B点都有些蒲苇供秧鸡隐藏,有干扰的时候秧鸡都会躲进去,等确认完全安全后才会走出来,到水边觅食。但隐藏区域面积太小,秧鸡频繁转移,可能是受到的干扰太多。
从20日开始,这个西方秧鸡就未再出现过。连续好几天,大批鸟友把原来的发现地及周边类似生境都找了N遍,都没有收获。正常情况下秧鸡会不时出来觅食,如此密集搜索都未现身,相信已经不在了。
另一秧鸡现身,安能辨我是西东
20日中午,两位常州鸟友报告在北边另一处找到了“西方秧鸡”,另两位深圳鸟友果断抛下刚上桌的饭菜赶去加新。焦急等待很久后,秧鸡竟然大大方方地跑出来洗澡、梳理羽毛,距离不到五米。众人心满意足之际,却发现这个秧鸡明显不同于典型的西方秧鸡:其喉部白斑及白眉纹明显,尾下覆羽有些黑斑,脸上、胸侧也有褐色感。据此,当时更偏向于这是普通秧鸡。于是,众人大呼散了散了,回去寻找之前的典型西方秧鸡。为便于区分,称前面的典型西方秧鸡为1#,后面这个疑似西方秧鸡称为2#。
2#疑似西方秧鸡
2#疑似西方秧鸡(视频截图)
刷了一下午都没找到1#,我又返回观察2#。这时在2#出现地旁边的芦苇茬里,又目击到一个典型的西方秧鸡(当时自认为是),称为3#吧。单筒看到3#胸腹蓝灰色明显、尾下覆羽纯白,于是赶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