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二月暮,散乱杂飞花。雨过微风起,狂飘千万家。”这是唐朝李中写的《柳絮》。柳絮是柳树的种子,它长有白色的绒毛,蓬松而轻,很容易随风飘散。这是柳树为了传播种子而对环境做出的适应。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受到生态因素的影响,同时生物也在适应周围的环境,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沙漠之舟——骆驼,为了适宜炎热缺水的环境,它进化出了一系列特有的特征。骆驼的毛又密又厚,不但抗寒防晒,还能防止水分从皮肤散发出来。骆驼的腿很长,足垫很厚,这就便于它在沙漠里行走。骆驼具有驼峰,里面贮存着脂肪,既能隔开太阳光照射的热量,又能转化成水分供给身体。它可以在没有水的条件下生存三周,没有食物的条件下生存一个月。此外,骆驼的鼻粘膜面积有平方厘米,比人的大多倍。当极为干燥的空气吸入鼻腔,鼻粘膜就会渗出水分,湿润空气。而当空气从肺中呼出,鼻粘膜能把68%的水分回收下来。骆驼的尿液非常少,当体温升高到40.7℃时才会出汗。
植物在沙漠里也具有一系列抗旱的特征。骆驼刺为了减少水分蒸腾,它的地上部分非常矮小,也就20cm左右,而它的根系十分发达,一般能长到20m,这样它就能大范围的吸收水分了。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海豹生活在寒冷的两极海域。海水的温度仅1℃,而它的体温却是38℃。海豹胸部皮下脂肪的厚度可以达到60毫米,这样不仅有利于保持体温,维持正常的生长,还可以保护胸内的器官心脏,避免冻伤。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又是相对的。有些动物比如蝗虫,适应活动环境、避免受到敌害攻击,而具有与其环境颜色一致或近似的体色,叫保护色;像竹节虫和枯叶蝶那样,体色和形态都和环境中的其它物体或另外一种生物相似,而不易被敌害发现的现象,叫拟态;变色龙会根据周围环境,自身会改变成与其接近的颜色,从而保护自己;某些有恶臭和毒刺的动物会具有鲜艳的色彩和斑纹,这被称为警戒色。毛毛虫的毒毛可以切伤鸟儿的口腔粘膜,它的警戒色,使得很多鸟儿望而生畏,不敢靠近,但是这并不是对所有的鸟儿都有效。杜鹃的口腔上皮具有特殊的保护功能,它就专门吃这些毛毛虫,一天就可以吃掉上百条虫子。
蝗虫
蝗虫
枯叶蝶
竹节虫
变色龙
生物还可以影响环境。蚯蚓是一种生活在土壤里的动物,它在土壤里钻来钻去,可以疏松土壤,还可以给土壤通气,提高土壤吸水的能力。蚯蚓以腐烂的有机物和土壤的颗粒为食,这些食物经过消化就变成了蚯蚓粪。蚯蚓粪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对植物有着难以置信的神奇肥效。
由此可见,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相对性。环境影响生物的进化,生物又在不断地适应和改变环境。生物和环境之间是一个互相作用的漫长过程,它们共同造就了今日欣欣向荣的大自然。
▼回顾更多精彩▼
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六年级上册)
无处不在的能量(六年级上册)
END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