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海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山东长岛ldqu [复制链接]

1#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胶东、辽东半岛之间,黄渤海交汇处,散落着座苍翠如黛的岛屿,这就是被誉为“海上仙山”的长岛。

黄渤海交汇处烟台市委宣传部供图

依海而生,绵延的海岸线和广阔的海域,赋予了长岛发展的无限生机。长岛先后实施了“捞铜工程”(海带养殖)、“捞银工程”(扇贝养殖)和“捞金工程”(鲍鱼、海参等海珍品养殖),年,这个山东唯一的海岛县成了全省首个“小康县”。

然而,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养殖模式,一度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由于无序养殖、种质退化等因素,长岛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从年起作为支柱产业的栉孔扇贝连年大面积死亡,养殖户血本无归,水产加工企业接连破产倒闭。

曾经带给长岛辉煌的大海,又无情地夺走了长岛的富庶和光环。年,长岛全县生产总值降幅超30%,在全国14个海岛县中,多项主要经济指标的人均水平从过去的首位跌入下游水平。

岸线修复前后对比烟台市委宣传部供图

海“穷”了,渔民们转向近岸的海水育苗业,家庭小作坊式岸线育苗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问题也随之而来:大量自然岸线被侵蚀,近岸潮间带生态受损,部分海洋物种资源出现衰退甚至绝迹。

“当时,我们村2公里长的海岸线上就有二三百个育保苗大棚,密密麻麻,”孙家村*支部书记孙成伟回忆说,“大量废水、代谢物、药物都直接排进大海,到处污水横流,臭气熏天。”

“退”一步,海阔天空

“历史教训表明,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不能只讲发展不讲保护,不能只讲利用不讲修复。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正是长岛人彼时处境和心境的真实写照。

长岛黑尾鸥烟台市委宣传部供图

走过曲折探索之路的长岛人意识到:生态是长岛最大的优势和潜力,是海岛永续发展的基石,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痛定思痛,长岛下定决心、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年,山东省批复设立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长岛更是提出“不讲条件、不留尾巴、不存遗憾”,全力以赴抓好生态保护修复。

岸上,拆除岸线育保苗场面积86万平方米,整治修复岸线约20公里,使自然和旅游岸线占比由38%提升至80%。

海上,对离岸1公里范围内的围海养殖、围网养殖、筏式养殖实施了全面腾退,已腾退海域面积1.26万亩,同时持续开展“海底森林”、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海洋修复工程。

山上,彻底拆除影响海鸟迁徙轨迹的80台风力发电机组,并完成全部10个有居民岛31万平方米裸露山体生态修复治理。

太平洋斑海豹洄游长岛烟台市委宣传部供图

“多年不见的大叶藻、海萝等藻类重现长岛,白江豚、鲸鱼频频现身,对生态质量要求极高的东方白鹳、斑海豹等种群数量明显增多,鼠尾藻等原生藻类、鲍鱼等野生海珍品、渤海刀鱼等传统经济鱼类资源不同程度出现恢复,”长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局长李明介绍说。

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鸥鸟竞翔的景象又回来了!

“进”一步,向海而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犹如灯塔,为长岛扬帆再启航指明了方向。

“退”出海岸线,绿水青山有了,金山银山在哪儿呢?长岛人在深海找到了答案。

海洋牧场建设烟台市委宣传部供图

在整治修复海岸线的同时,长岛“进”一步走向“深蓝”,以海洋牧场建设为引领,推动近岸养殖向深远海拓展,累计获批4处国家级海洋牧场、6处省级海洋牧场,开发生态海洋牧场26.7万亩,下水国内首座5G深远海智能网箱——长鲸一号,海洋牧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实现了由传统渔业向现代生态渔业的转型。

“海洋牧场不仅可以提升养殖效益,还可以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孙成伟介绍说,年以来在政府引导下,孙家村陆续拆除了8万平方米的育保苗大棚,大力发展海洋牧场,村庄先后投入多万元,用于渔礁投放、藻类繁育和苗种底播等,推动养殖走向深海。

孙家村*支部还领办了海参养殖专业合作社,现有入社成员户,占村庄总数的73.6%,村集体以海域入股,占51%股份。通过海参销售,拉动村集体增收60万元,社员户年均增收元,形成了“大渔带小渔”、接力养殖、共同致富的产业链条。

海滨“慢道”烟台市委宣传部供图

为生态留白,为发展蓄力,“进”“退”之间,实现华丽转身的长岛没有停下脚步,而是不断探索进一步挖掘海洋文旅资源,促进海岛旅游转型升级。

如今,总长99公里的环岛慢行旅游服务系统,实现了南北长山各景点全串联、生态资源全整合,形成“百里慢道、生态画廊”独特景观;利用生态优势,连年举办环岛马拉松、海钓、摩托艇、帆船等体育赛事,带动旅游市场持续升温。

“民宿越开越大,头发越来越少,”年出生的李解经常这样调侃自己。从3年前辞去大城市金融工作回乡创业、租下第一栋民宿起,到如今经营4栋民宿、1栋专门餐厅,李解经历的不仅是个人生活的改变,更见证了海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长岛渔家乐烟台市委宣传部供图王成军/摄

生态活,满盘活,游客纷至沓来。在整个长岛,渔家乐经营业户达多户,覆盖55%的渔村,全县旅游从业人员超过1.4万人,进岛游客人均旅游消费由年的元提高到年的元,一幅山更青、水更绿、民更富的长岛画卷正徐徐展开。

“守住长岛这片海,就守住了大家的‘金饭碗’”,这是孙成伟和李解的心声,也是长岛人的共识。

来源:求是网采写:旷思思王慧制作:张盼审核:张西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