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干货非客视觉让三千变三十万的视觉 http://www.qinshihuangll.com/zytd/6611.html观五官 http://www.lianzixina.com/lzxzwxt/4929.html与历史人物共进早餐/07/17
围城里的早餐
散客月下
民国二十一年()春天,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的四小姐杨绛(年7月17日—年5月25日),刚满20岁,从苏州东吴大学回到到北京,进入清华大学借读。在校园里,认识了比她年长一岁的同乡,无锡绳武堂的大少爷钱钟书(年11月21日—年12月19日),两人很快坠入爱河。三年后,钱钟书考取庚子赔款公费留学英国,他把消息告诉杨绛,杨绛决定先把婚事办理了。7月13日,两人先后在苏州庙堂巷和无锡七尺场举行了婚礼。两人结婚,双双赴英法留学。牛津的生活很安逸,杨绛他们借住的老金家供一日四餐:早餐、午餐、午后茶和晚餐。他们夫妇住一间双人卧房兼起居室,窗临花园,每日由老金的妻女收拾。不久,他俩另外租了一座英国人的公寓安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英国生活实在太方便了:大约新年前后搬入新居。他们先在食品杂货商店定好每日的鲜奶和面包。牛奶每晨送到门口,放在门外。面包刚出炉就由一个专送面包的男孩送到家里,正是午餐时。鸡蛋、茶叶、黄油以及香肠、火腿等熟食,鸡鸭鱼肉、蔬菜水果,一切日用食品,店里应有尽有。他们只需到店里去挑选。店里有个男孩专司送货上门;货物装在木匣里,送到门口,放在门外,等下一次送货时再取回空木匣。他们也不用当场付款,要了什么东西都由店家记在一个小账本上,每两星期结一次账。杨绛已记不起他们是怎么由老金家搬入新居的。只记得新居有一排很讲究的衣橱,她怀疑这间屋子原先是一间大卧室的后房。新居的抽屉也多。他们搬家大概是在午后,两人学会了使用电灶和电壶。一大壶水一会儿就烧开。他们借用达蕾租给他们的日用家具,包括厨房用的锅和刀、叉、杯、盘等,对付着吃了晚饭。搬一个小小的家,也着实让他们忙了一整天,收拾衣物,整理书籍,直到夜深。钱钟书劳累得倒头就睡着了,杨绛则劳累得睡都睡不着。在他们住入新居的第一个早晨,“拙手笨脚”的钱钟书大显身手。杨绛因入睡晚,早上还没有醒。他一人做好早餐,用一只床上用餐的小桌把早餐直端到她的床前。居然做得很好,还有黄油、果酱、蜂蜜。她可从没吃过这样早饭。[1]这顿早餐给予杨绛的记忆太美好了,以至于几十年后,她在作品中用了很大篇幅描写他们的家。还有钱锺书为她做的第一顿早餐。“他煮了‘五分钟蛋’,烤了面包,热了牛奶,做了又浓又香的红茶;这是他从同学处学来的本领,居然做得很好。(老金家哪有这等好茶!而且为我们俩只供一小杯牛奶)),还有黄油、果酱、蜂蜜。我从没吃过这么香的早饭!”[2]幸福有时候真的就这么简单,一觉醒来,有爱人为你端上热气腾腾的早餐,可是有谁会一直把这样最平凡的瞬间记在心里呢?重点是,有多少人能把为爱人做早餐习惯维持长久呢?钱钟书做到了,从英国做到法国,从巴黎做到香港、昆明、桂林、湖南安化、上海、北京……除了六十年代初的大饥荒和年被下放“五七干校”劳动改造的那几年之外,杨绛享受了丈夫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岁月烹饪的爱心早餐。她说:“我们一同生活的日子一除了有女佣和钟书生病的时候,这顿早饭总是钟书做给我吃。”钱钟书的婚姻观脍炙人口: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小说《围城》出版时,钱钟书37岁,杨绛36岁,小说家触超越了自身年龄局限,小说超越了家庭生活本身,是以上帝视觉俯视人生,穿透表象,直达人性和灵魂的深处,对人性的洞察与剖析。而现实中的钱钟书、杨绛伉俪,婚姻始终平稳而宁静,充满烟火气息。鲜花的情人,米面的夫妻。从成家那天起,他们在厨房里大展身手,围着锅做红烧肉,把嫩羊肉剪成一股一股细丝,两人站在电灶旁边涮着吃,再煮蔬菜,她也学着炒蔬菜,发现蔬菜炒着比煮着好吃。他们买了一瓶外国酒当黄酒用,文火炖熬,能做出一锅味道很好的红烧肉。炒菜、焖豆,他们学着烹调各种以前没有烹调过的东西,甚至还会剪活虾。关于小说《围城》,有一段不愉快的插曲,导致了钱钟书与恩师吴宓间的交恶。因为有人认为,《围城》中所谓“三闾大学”,影射的是西南联大。抗战期间,联大乃由北平的北大、清华和天津的南开三所大学内迁组成,经长沙经桂林转至昆明。年9月,钱氏夫妻刚回国时,在香港上岸,接到吴宓给钱钟书的信中,邀请转去西南联大任教授,月薪元[3]只是未下确切聘书。谁料,待到钱钟书到了西南联大,校方与他详谈后却变了卦,他们告之吴宓,说钱钟书的学问尚欠火候,暂时还只能聘为副教授。校方易辙,师生二人据此意态怏怏。吴宓失望之余,便劝钱钟书去了湖南蓝田师范学校任教授,并亲笔写了推荐函。钱钟书遂转投湖南。不久,通过学友、日后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推荐又调至广西桂林大学(原文如此,当为“在桂林的广西大学”,作者注)。适逢抗战中期,中日双方处于相持阶段。钱钟书颠簸于战乱中,加之西南一隅群山阻绝,交通不便,几番迁徙,吃了不少苦。待到桂林后,钱钟书谈及自己归国后的谋职感受,唏嘘不已,同时,亦对老师吴宓产生了些怨念。[4]不过桂林给钱钟书留下了极美好的印象。《围城》中,方鸿渐与孙柔嘉在桂林的蜜月生活,倾注了钱钟书对新婚燕尔的最深刻理解:“他们在桂林一住十几天,快乐得不像人在过日子,倒像日子溜过了他们两个人。”[5]
写桂林离不开米粉,沉浸在恋爱中的方鸿渐“晚上的睡眠,宛如粳米粉的线条,没有粘性,拉不长。他的快乐从睡梦里冒出来,使他醒了四五次。”[5]钱钟书对早餐最大的贡献不仅仅是为爱妻下厨一辈子,而是考据出米粉、面食在中国的起源。得出了米粉起源于东汉九江(今属江西)“煮米为”。《管锥编全晋文》:“则今之所谓“米线”,南宋时江西土产最著。高似孙《纬略》卷四:“(九江太守)服虔《通俗》曰:‘煮米为’,江西有所谓‘米缆’,岂此类也。”[6]当东汉时期,米粉在江西大卖时,面条远远还没出现。很多人认为,南宋的“汤饼”就是面条,钱钟书根据西晋束皙《饼赋》、庾阐《恶饼赋》及宋、明人士的记描述,否定了此说:“‘饼’之属,非特今世所谓汤面;惟束于煮面仅道片儿,挖搭,未及细丝索面。”[6]——汤饼其实只是面片而已,并不是我们现在吃到的条索状食品。小麦原产西域,西汉张骞引进中原,东汉方才普种。按照《齐民要术》的记载,南北朝时北方民间已经有了类似面条的食品“水引子”,显然并没普及。我们现在吃到的挂面,是元代才开始普及民间的。热加工的米粉、绿豆粉丝、粉条等,远远早于冷处理的面条。这才是历史真相。钱钟书对早餐的理解,也超越了过早本身。《谈教训》:“从艺术的人生观变到道学的人生观可以说是人生新时期的产生。但是每一时期的开始同时也是另一时期的没落。譬如在有职业的人的眼里,早餐是今天的开始,吃饱了可以工作;而从一夜打牌、通宵跳舞的有闲阶级看来,早餐只是昨宵的结束,吃饱了好睡觉。道德教训的产生也许正是文学创作的死亡。”[7]补写完今天的早餐文,老散痛敲回车键,一声长叹——这等大师的早餐,学不来!(散客月下年7月30日星期四北京补写)[1]罗银胜.杨绛传:第一部关于杨绛的人物传记.[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76—82.[2]杨绛文集第3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3]冯友兰给梅贻琦的信中说:“弟意名义可与教授,月薪三百,不知近聘王竹溪、华罗庚条件如何?钱之待遇不减于此二人方好……[4]陶朱问.十大大师大结局.[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5.[5]钱钟书.围城//中国新文学大系-.[M].上海文艺出版社.:.[6]钱钟书.管锥篇卷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7]钱钟书杨绛散文.[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散客月下
年7月17日
与历史人物共进早餐/07/18大列巴与俄罗斯轮盘赌
散客月下
一周没有居家过早了。今天来一餐豪华版。上周出门前,收到齐洛文先生从沈阳快递来的一箱俄罗斯大列巴,在冰箱里存放了7天,取出来一刀切下,依然是一股新鲜麦香扑鼻。一口咬下,面质蓬松、核桃仁脆牙、葡萄干爽口。据说面包的粮食含量是35%的俄罗斯冬黑麦、1-2%的麸子、62-63%的小麦粉。过早只吃了1/4只,就胀得不行了。
“列巴”是俄语面包(хлеб)的音译。中文之所以将俄罗斯面包另列译名,只因为这玩意儿实在太大个儿了,即便俄国普通人家自己烤制的面包,也比我家的蒸锅大。由于俄罗斯气候寒冷,燃料贵重,所以,要最大化利用烤炉空间。传统俄罗斯,农村每个村庄一般只有一个面包炉,各个家庭到这个面包炉定期烤一批面包,平时只在家中吃储存的面包,这也是大列巴之所以成为大列巴的缘故。齐洛文先生当然不是面点师。年,我俩在海南共同策划、建设博鳌海洋馆结缘。此后我在先生引导下,介入了海洋馆设计行业。从跟随学习,到与之合作,转眼17年了。期间,参与过莫斯科海洋馆、远东(海参崴)科学水族馆建设。年起,与俄罗斯海豹研究所合作,在辽宁盘锦开展斑海豹保护、救助活动,此前每年4月海豹产仔季,我们都要在盘锦汇合。今年四月,遇上了COVID-19席卷全球,一切工作都被冻结。齐先生是闲不住的人,便利用与俄罗斯朋友长期建立的友谊,将俄罗斯冬黑麦引种进了中国,为白茫茫的雪色大平原增添了一抹嫩绿,同时,还在沈阳创立了一间“阿穆尔烘焙房”,专营大列巴。上周开炉,马上给我快递到了北京,于是,便有了老散今天的豪华版早餐。在古俄语中,“阿穆尔”是爱的意思。俄罗斯民族情感浓烈,爱与恨的表达都极度夸张,今天生日的前苏联诗人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马雅可夫斯基(ВладимирВладимировичМаяковский,年7月19日—年4月14日)短暂的一生,可以算是俄罗斯民族性格的缩写。这位以激情创作的诗人,在整个俄国“未来主义”诗歌中,堪称第一男高音,他的诗歌赋有雄辩的风格,其句式短促有力,鼓点般直捣人心。在沙皇时期,曾以诗获罪,到了红色时代,备受殊荣。苏联解体后,他的故居还一度被建成马雅可夫斯基博物馆(年闭馆)刘白羽先生曾在九十年代初造访过马雅可夫斯基博物馆,据他说,诗人家当年的饭厅还完整保留。女研究员指着门后一个竹台说:“因为马雅可夫斯基朋友很多,进门脱了外套常常挂不下,就都堆在这竹台上面。”我们随即转入他的餐室,实际这里就是他和朋友聚会之处。屋中心一张方桌蒙着花台布,正面两窗都有细竹帘卷起,两窗之间立一碗橱,里面满满陈列着琉璃的和蓝磁(原文如此,当为“瓷”,作者注)的食具,右壁下一只长长的黑皮沙发,门后桌上摆着俄罗斯的茶饮,壁上钉一木板竖立着几十本书籍。马雅可夫斯基就在这里,和他亲密的朋友与读者开会,讨论作品。他每天早晨8点钟起床,然后就到这屋里来进早餐。由于马雅可夫斯基就在这里,和他亲密的朋友与读者开会,讨论作品。他每天早晨8点钟起床,然后就到这屋里来进早餐。由于他对人民生活永远密切关心,他就在这里纵览所有莫斯科出版的报纸。读完报,他就到莫斯科市中心的编辑部去进行工作。[1]然而,马雅可夫斯基就在个人事业、名声如日中天的时候而自杀,官方公布的理由是,诗人因为爱上一位有夫之妇陷入绝望而寻了短见,年仅36岁。当代俄国文学史家认为,马雅可夫斯基之死并非殉情那么简单。他曾经全身心地投入布尔什维克主义事业,曾经狂热地为十月革命讴歌,但最终被残酷的现实击垮。32岁那年,马雅可夫斯基曾经访问美国,面对西方现代文明,他表现出比李鸿章更愚昧、更狭隘的认识。苏联政治漫画家鲍里斯·叶菲莫夫(年9月28—年10月1日)描绘的马雅可夫斯基在美国。年8月2日的《纽约世界报》(NewYorkWorld)发表了马雅可夫斯基和以迈克尔·戈尔德为笔名的美国犹太人共产*作家伊特左克·拉格尼奇的谈话。马雅可夫斯基说,“不,纽约不是现代化的城市,纽约没有组织起来。汽车、地铁、摩天大楼等,都不是真正的工业文明,不过是外部的迹象。”在接受犹太共产*的《弗列盖特报》(Фрейгайт)主编爱泼斯坦(就是后来加入中国国籍那位)的采访时,马雅可夫斯基继续抨击美国社会说:“我和您走在世界最富有的街道之一的上面,这里有摩天大楼、宫殿、酒馆、商店和人群,我却觉得我在废墟间徘徊,感到受到压抑。为什么我在莫斯科没有这种感觉呢?那里路面破烂,许多房屋毁坏,电车又满载又忙乱。答案很简单:因为那里的生活蓬勃热烈,全体获得自由的人民的集体能量都爆发出来了。”对美国的印象,他还在《摩天大楼的横断面》一诗中做了概括性的描绘,结论是:“……看着∕包藏在这座建筑物里的一切,∕憎恶∕立刻塞满了我的心间。∕我跋涉∕七千俄里,∕到了这里∕却倒退了七年。”然而,回到苏联后,诗人逐渐看到特权阶层各种无耻行径,个人创作自由也遭到种种阻隔。诗人叶赛宁评价说:“马雅可夫斯基是‘为了’而写作,而不是‘由于’而创作”。对政治前途的疑虑,缠绕在爱情困惑之中,最后诗人选择了一场“俄罗斯轮盘赌”。左轮枪为诗人逃过了接踵而来的大清洗,赢得了精神解脱和永恒的自由。(散客月下年7月19日星期日北京)[1]莫斯科訪問記//刘白羽文集第三卷.[M].北京:华艺出版社.:[2]年4月10日俄罗斯《新闻》(Известия?№67,)专稿《马雅可夫斯基的自杀》
俄罗斯轮盘赌小史
年4月14日,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用左轮枪饮弹自杀,他可能是史上第一例“俄罗斯轮盘赌”实践者。“俄罗斯轮盘赌”一词其实来源于英语。年,瑞士裔美国作家乔治·苏尔兹发表短篇小说《俄罗斯轮盘赌》(Russianroulette),创造了这一词汇。此前俄罗斯作家库普林的小说《决斗》()、克拉斯诺夫的小说《从双鹰到红旗》()中,均有以装上单发子弹的左轮枪,挑战死亡的情节描述,但是没有出现“轮盘赌”之类的词句。
事实上,迄今为止,“俄罗斯轮盘赌”大多还是出现在文艺作品中。现实中首例有据可查的“俄罗斯轮盘赌”事件发生在年2月26日美国宾西法利亚州。一名17岁男孩与一名13岁男孩,用单发子弹的左轮手枪旋转轮盘后玩互射游戏,导致小男孩被当场击杀。年罗马尼亚导演奥维迪乌·尼古列斯库(OvidiuNiculescu)将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穿裤子的云》改编为喜剧《俄罗斯轮盘赌》。散客月下《与历史人物共进早餐》系列始于年元月14日,到7月14日,整整半年中,坚持每日至少更新一篇,不曾有一日留白。然7月15日起,在天津,为修编湖北远安全域旅游规划赶工,不得不暂时中止了4天更新。计划从今日起逐渐补写。散客月下
年7月18日
END作者简介散客月下,写手,擅长创作灵异故事和挖掘历史轶闻,闲居北京。最近每日将早餐与读书笔记结合撰文,自己觉得颇有趣味,发一些上网,与同好分享。本栏目文章著作权属原作者「散客月下」所有。作者已授权本号刊登。受著作权法保障。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往期回顾教授要为稻粱谋|真的狗都不理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