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父子制琴师一把小提琴寄托最好的时光图,热点资讯,
京城著名小提琴收藏家谷扬丰先生(右一)成为赵家常客,经常拿来老琴请赵宗礼修复。相熟后,谷老师无偿为赵氏小提琴调琴,提升琴的音色;赵氏父子也有机会接触世界名琴及相关资料,制琴水平大大提高。
刨平琴面的小刨子最小的只有花生大小。
如今,儿子赵相龙做的独奏琴价格超过了父亲,由于全手工制作,一把琴要一个多月才能完成,一年也就能做十来把。
做琴上百道工序全手工,连工具也自己做。刻琴头的24把刻刀就是父子俩自己做的。
赵家单有一个房间存放做琴的木材,他家选用的木材多为外国进口,需要自然风干5年。
赵宗礼的生活情趣全在小提琴上,不忙时他会雕刻一些特殊的琴头,家里的挂表也是用废提琴面板做的。
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赵宗礼、赵相龙父子开始考虑注册自己的商标,以保护自家生产的小提琴。他家制作的小提琴全部采用手工制作,而且质量上乘,但面对混乱无序的市场环境,必要的保护已迫在眉睫。
51岁的赵宗礼1993年来京务工,干过电热丝加工等行当,但说什么他也想不到自己会与乐器之王——小提琴结缘。1997年,在堂兄的影响下,赵宗礼开始涉足小提琴制作行当,白天打工,晚上学习做琴。2000年他进入台资企业跟随日本专家学习做琴,并开始接触老琴修复。在山东德州老家念书的儿子赵相龙假期来京看望父亲,在父亲的影响下,19岁的赵相龙开始和父亲一起制作小提琴,之后,父子俩的“北京祥隆提琴工作室”正式挂牌,开始了他们的制琴生涯。
小提琴的制作远没有演奏那么风光潇洒。说到制琴的辛苦,如今30岁的赵相龙眼中闪现出泪光。“做琴是体力加脑力的细致活儿,刚开始的一个月,就不想干了,太枯燥。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做琴。半年多,自己的心绪才平稳下来。之后,又老觉得自己的手不好使,还经常被父亲说。至今左手虎口处还留着个伤疤,是刻琴头时不小心刀给戳的,也没去医院,自己缝了三针就接着干活儿了。” 赵相龙一边说一边抚摸着伤疤。“自己把青春最好的时光都用来做琴了,付出太多了,不过还好,每当有满意的琴做出来,都有很强的成就感。”
2010年,在“首届中国国际提琴制作比赛”中,赵相龙在290位参赛者中取得第17名的成绩,成为他辛苦制琴一个不小的回报。父子俩每天早上7点开始工作,中午稍稍休息,一直干到晚上,一天要干12个小时。
如今,北京有数百家制琴作坊和工厂,竞争日趋激烈,但赵宗礼、赵相龙还是坚持自家全手工制琴的理念,为的就是保证品质。父子俩希望有朝一日中国人制作的小提琴能真正走进国际市场,拥有自己的高端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