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海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于是贴一上海怀旧片断p [复制链接]

1#

为了宣传索爱,十月三号将去上海,于是贴一上海怀旧片断


为了宣传索爱,十月三号将去上海,于是贴一上海怀旧片断


Time  15:01:57 情感驿站  情感资讯


照片是我和曾经的一个女友,慵懒躺着的总是我


我熟悉的上海的几个瞬间


赵波



他从长乐路出来,阳光刺得他眯起了眼睛。


他的家是在长乐路上的老石库门房子,这种建于二十年代的房子,电表是楼上楼下几家人家公用的,连个空调都承受不了。想当年这种二上二下带天井的老式房子原先是只有一户人家住的。后来抗日战争爆发,当时逃难的人们从闸北、虹口蜂拥到租界,使得那些本来空空荡荡的房子一下子不再安静,里面塞满了各种各样惊惶失色的人。这种情形到现在仍能从狭窄的楼梯、黑洞洞堆积着的物品上看得出来。


当然现在的房客已不知换过多少批,变迁过多少次了。


她和他的第一次见面就在这房子里,天还有些早春的寒意,他家的门对着马路,马路对面是一家地段医院,还有一家生意奇好的海鲜坊。后来他们好了之后,她在他的陪同下,常去地段医院找一个姓蔡的牙科医生,蔡医生会在给她看牙的间隙聊一些太极和养生的问题,一度她在他的影响下着迷于中医调理。那家海鲜仿曾是他家里人初次和她见面之地。


当然在她敲门的时候,一切还未曾发生。她也没有任何别的感觉。


她在门口敲门,马路上的噪音过大,她敲门的声音过小,他听不见,她不得不把头伸进旁边打开的窗户,那里黑漆漆一片,依稀看得出停着的自行车轮廓。


那是几家合用的公用厨房。


她在门口尖着嗓子叫他的名字,对着几个木板做的简易信箱和牛奶箱。


旁边人家有脑袋探出来,看她。她说着普通话,把他的名字叫得悠扬婉转,并且,她穿着薄呢的春装,下面是一条青色的呢裙。看上去,她显得年轻,像一个学生。的确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她正在一所大学里进修语言,准备出国,她其实没有语言上的天份,她也不知道以后做些什么,他后来说他看见她的脸上写着一行字,那就是:我不知道我要什么。


她的恍惚和茫然其实很早就有,纠缠了她很久,无意间,思绪陷入空白,心不在焉,让人无从把握。在他们认识五年后,她陷入几个月更长时间的恍惚,那时,他已经开始厌烦,他对她说话含着恨,他说她所有的心不在焉来自于对另一个人另一种情感的寻找。


她生活在幻想中,不切实际,不珍惜眼前的真实。


她无法停止她的虚幻,仿佛在虚幻中才能得到满足。


而他有最实际的一面,他虚幻的方式和她不一样。她忘了,当初他曾经说过,有许多人从他的身边走过,他们追逐生活的幻影,他们是浮燥的,不快乐的。


当初在他的身边,她感到了心安。


长乐路上的小屋,白天也用厚窗帘挡着,他怕自然光,像鼹鼠一样,陷在松软的靠背圈椅里,灯光晕黄,不同的灯光从不同的角度投向他,和窗外的世声形成两个不同的氛围。


她对这房子感到好奇的时候,他对她说:"我出生就在这里。以前这里不是这样的,现在窗外的马路已经是通往繁华的淮海路的一条通道,已经不可能再像记忆中一直出现的那样,有着成排的法国梧桐。"


她在他说着这话的时候,出神地看着他的脸,看一个男人无意中投入回忆的表情,她觉得她仿佛感受到了他的过去,阳光透过树的空隙零零散


散地落下来,成排的老房子肃穆静立的阴影,像一个少年悠长的心事。


他的神情里有她的身边人没有的懒洋样。


他说自己读过书的小学原来坐落在附近的一排老房子后面,但现在它们已经被拆除,变成了暴露在街面上的一家大型超市,二十四小时服务,闪着白亮亮的光,让他每次走过的时候,脑子里装满它现在的阔气外形,而不再是许多年前途经它时所瞥见的苍老轮廓。


他说:"很奇怪,多年来不论我去外地,或者去国外混饭,无论在哪一个地方,闭上眼睛,都会不经意地回想少年时代的马路和小学,四周一片静寂,梧桐开了一树繁密的白花。小学的锗红色砖墙、弯弯的像古画里描下来的窗沿,房子的倒影,总是一次又一次出现在我的梦里。直到回家,回到已经面目全非,不再有梧桐花也


不再静寂的马路之畔,那些形像才会离开。"


"是吗,不过这也很正常,就像我常常要和人在分手以后才会想起他的脸。"她看着他,继续说:"而当初在一起的时候我从来不想他,有时候根本想不起他的脸长什么样。"


他们第一次相视而笑。



长乐路,往前走是重庆南路,往后走,穿过那些新石库门居民小区的夹道,都可以拐到热闹的淮海路。


在思南路口新开的沧浪亭面馆,他又恢复了早晨一碗葱油膳丝面的习惯,在那里他常遇见老演员杨华生。


都是恋旧的人,沧浪亭,苏式面点,让他想到以前的一些老店址,淮国旧,还有凯司令。


相隔不远的成都路上的瘦西湖,有着多年不变的单档双档汤,以及笋肉包子,他们去吃过很多次,店面很简朴,暴露的大锅,一看就是吃大锅饭的服务员态度懒散,手里一边捏着小笼,一边男男女女起劲地聊着天。条凳,筷筒,这些她曾经挑剔过的东西,后来,在一天之间,突然消失,过数天后,代之以一间装修别致的日式食楼。


这个城市的外观总在变化,仿佛是用外观的变化替代人的陈旧和端庄。


旧的遗留物还是偶尔看得见,新的来得太快太集中,倒把旧的当作了道具。人的眼睛看来适应了这些变化,这个城市一直在变化中,潜移默化的结果就是见怪不怪,处变不惊。这是她在这个城市的街道上穿行的街民脸上看到最多的表情,街民,她是这样想的,他们的光彩被那些写满着历史的街道衬托,唤起,他们洋洋自得,又如春风拂面般和煦,有着天然的自给自足的风韵,这风韵一看就是有底气的。


衣食无忧,保养良好,风韵犹存,仪态万方的少妇最是上海传统世俗生活的代表,那是留在月份牌里的旧日幻影,如今的人,再怎样复古和模拟,也回不到当初曾有过的神韵。


王家卫肯定是有上海旧日影像情结的,要不然不会在《阮玲玉》《花样年华》中几度欲语还休。


他总在这条路上穿行,从长乐路,到淮海路,从陕西路,再到巨鹿路,沿途有很多玻璃橱窗好看,隔着玻璃看女人,也会有暗香浮动的感觉,宛如看银幕上的女人对镜整妆,涂上腮红打上眼影,最后在手腕处洒上几滴香水。


有时候她坐在巴士上,让巴士带她回家,巴士像一条船,在城中穿行。


他也曾这样说过,他说坐巴士回家。


她坐着像船一样的巴士,任由它不停地往前开,甚至希望永远不要停下。常常地她会忘记了自己从何而来,往何处去。从车窗看出去,她看到了繁华,看到了遗忘,看到了人们为了手中一点点的收获而喜洋洋的表情,看到了无数的陌生和似曾相识。


每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的表情,特有的,无法替代,那种随之散发的气息无法描绘,极时行乐的浮生,俗世的氤氲,迷散扩张,在上海犹其如是。


本文地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